對話中南海智囊:現在談GDP增長目標為時尚早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都受到了極大衝擊,生產停滯,消費下降,經濟停擺。雖然隨着有序復工復產,中國經濟有所回升,但仍充滿很大的不確定性。值此之際,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提出,也被賦予了一層「絕地求生」的意味。圍繞中國經濟,香港01記者日前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陸銘受邀參加了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且為其中最年輕的經濟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勞動經濟學、城鄉和區域發展以及社會經濟學,著有《大國大城——當代中國的統一、發展與平衡》、《勞動經濟學──當代經濟體制的視角》等。
香港01:上半年中國GDP負1.6%,從全球來看實屬不易。您對下半年經濟發展如何展望?特別是2020年有多重含義。你認為今年是否能完成目標?您將有哪些指標來衡量?今年達成目標,對於未來幾年有怎樣的意義?
陸銘:如果要從中國目前受到的衝擊角度來講,應該說疫情短期內對中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但是從最新公開的GDP增長的數據,可以看到,經濟增速已經恢復到3.2%。用全國貨車車流大數據分析經濟復甦情況,也基本上在二季度的恢復到正常水平。從全球經濟角度來看,各國受到重創的程度雖然不盡相同,但市場信心和預期已經有所好轉。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中國是2020年唯一的一個可能實現GDP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這個意義上講,應該說不幸中有萬幸。
考慮到今年的經濟低迷跟疫情有直接關係,全年GDP能實現正增長也是非常不易的。因為2020年是習近平提出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脱貧攻堅」目標的時間節點,另外,根據「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實事求是地說,要想實現這個目標是有些困難的。但是如果要是考慮到今年疫情的特殊情況的話,如果全年能夠實現3%左右的增長,那麼可以儘可能縮小與之前設定的目標差距。
展望「十四五」,如果疫情的衝擊可以很快過去,經濟的增長再回到每年5%至6%的增長速度,那麼就意味這在「十四五」期間中國的人均GDP的水平應該達到高收入國家的標準,國際上比較公認的標準現在是12,000美元左右,這個對於中國經濟來講應該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而從「十四五」以後再到2035年,或者展望2049年,第二個百年目標,希望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多極化的世界,能夠徹底改變冷戰後形成的美國一家獨大的單極世界格局,實現全世界範圍內穩定的多極世界。
香港01:今年二季度中國GDP增長已經達到3.2%,3%能否作為今年期望達成的經濟增長目標?
陸銘:我覺得目前只有二季度的數據,三季度還沒有結束,所以現在講3%的目標只能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其實關於這個預測也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人認為如果今年秋天疫情第二次爆發,尤其是中國以外的疫情惡化對於中國經濟有可能產生外部衝擊,3%的增長目標可能實現不了,有可能增長1%。因為今年的情況比較特殊,到目前醫學界也沒辦法掌握病毒的規律,所以準確的預測是很難的。
我觀察到貨車大數據到第二季度的時候已經完全恢復到正常水平了,但貨車數據主要反映的是製造業恢復情況,而服務業沒有辦法包括在內。服務業從觀察的角度來講,應該說還是有一定的衝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