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給不等於自足 如何保障糧食安全?

撰文:李道
出版:更新:

受疫情所累,加上貿易保護主義升溫,都令糧食自給(food self-sufficiency)議題日益受到關注。所謂「糧食自給」,就是毋須依賴進口,亦即毋須受制於隔離檢疫,單靠本地供應、不假外求,亦能滿足本地人的糧食需要。

承接上文:疫情掀新一輪糧食危機 2030年「零飢餓」淪不可能任務

自給率百分百不等於無人捱餓

聯合國轄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特別補充,糧食自給跟糧食安全是兩個概念,不能混為一談。有些地方的糧食供應縱然達標,本地人民仍可能墮入飢餓和營養不良之窘境。綜合來說,FAO表示,自給率低而糧食安全的,包括日本、英國之類;自給率高而糧食不穩的地方,包括印度、乍德等地;最慘不忍睹的,乃是自給率低兼且糧食不穩,即如利比里亞、津巴布韋等貧窮地方。

部分地區糧食自給率高,卻仍無法保持糧食穩定。

據統計,目前全球有約一成半的人口依賴外來進口食物,主要集中在北非、阿拉伯、南美的安第斯山脈一帶,以及如香港、新加坡般缺乏天然資源的地方;若然人口持續增長,農業生產卻無突破性發展,至2050年,相關地區的依賴率料將增至多達50%。

內地預警2025年或現糧食缺口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日前發表《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不諱言指中國雖於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等取得顯著成效,但農村發展仍面臨着諸多矛盾和問題,近年來,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持續增收難度變大、老齡化日趨嚴重等問題引起高度重視,其中,隨着城鎮化發展,農業就業人員比重將降至20%,而鄉村高齡人口將超過25%。

該報告預警,到「十四五」期末,即2025年,內地可能出現近1.3億噸糧食缺口,三大主糧缺口將達2,500萬噸。中國雖然地大物博,可是人口眾多,耕地亦嚴重不足,須以僅佔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去養活佔全球20%的人口,故此,確保糧食安全及人民溫飽,千年以來一直都是國家的一大難題。

2025年,內地可能出現近1.3億噸糧食缺口。(Getty Images)

香港呢?政府統計處年報顯示,2018年香港入口食米達30.8萬公噸,提取量同為30.8萬公噸,意味相關主糧自給率是0%。背後原因,參照漁農署資料,乃過去數十年間小規模密集的蔬菜生產逐漸取代了傳統的稻米生產。饒是如此,蔬菜供應方面,對比同期80多萬公噸的入口量,本地耕種所提供的1.5萬公噸,自給率仍低至約2%。

綜合各地經驗可見,要達到100%糧食自給,實在遠非想像中容易,哪怕僅僅提高十個百分點都困難重重,更莫說一時三刻可以達標。

世界各地很少國家及地區可以做到糧食自給自足。(Getty Images)

更根本之法: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糧食自給縱是遙遠的夢,提高糧食產出卻始終無可厚非,各地政策還是爭取「盡做」。鼓勵「吃當季,食在地」正是出路之一,非但有助提振本地生產的市場活力,還可以減少運輸成本和碳排放。

上文節錄自第231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14日), 文章原題《 當提升自給率成多國國策 「糧食自主」乃國際大疑難》,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1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管理公共衞生危機的必修課 勿讓民粹主導抗疫

與張超雄對話 如何改善智障人士的生活?

三大問題致良好政策一團糟 青年宿舍無法令青年安居

45年後中印邊境再「響槍」 莫迪政府「玩火」 轉移內部矛盾

【香港角度】疫下的金融科技發展

白羅斯、烏克蘭與俄羅斯瓜葛不清 東斯拉夫人同床異夢

當提升自給率成多國國策 「糧食自主」乃國際大疑難

AI寫作見「人性」 真正智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