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症時代降臨 兩岸三地美術館如何伺機變陣?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當疫情蔓延全球,世界正經歷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同行業均需換裝變陣,範式轉移,才能與疫下的新時代接軌,文化藝術界亦然。一方面,全球不少重要美術館/博物館均被迫暫時關閉,無法營運,造成嚴重的財政壓力。
另一方面,疫情也威脅了人文價值—人們被迫保持社交距離,無法作出如常的互動與交流。美術館作為保存人文精神與歷史的重要場所,面對疫症而被迫暫時關閉的情況,有否其他方式促進推動人文精神與文化藝術交流,令人們在特殊時期仍然保持正常心態?不少美術館已開始探索全新的線上平台,以推動全球性文化交流,也讓普羅大眾更易於接觸美術館及藝術品,促成了美術館的平民化趨勢。
眼下全球的美術館面對共同的危機,也是合適的時機重新審視美術館在當前亂世仍能扮演怎樣的角色。此專題將以兩岸三地的美術館在疫情下的應對與策略作剖析,助人們了解三地不同的在地脈絡。
撰文︰蔡倩怡

羅浮宮曾有職員因憂慮疫情而集體行使「不上班權」,及後館方正式宣布因疫情而暫時關閉。(新華社)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多個國家實施封鎖政策—除了封鎖邊境以防疫情從外地傳入之外,更大規模進行內部封鎖,要求民眾留在家中,以遏止疫情擴散。因此,不少公共設施與空間皆被迫關閉,文化藝術等場所與活動也無法倖免,好像著名的藝術界盛事「威尼斯建築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 di Architettura)就由原訂的今年延至明年5月舉行,乃史上首次延期一年。另一方面,各地的著名美術館/博物館也暫停開放長達數月,直至近日疫情稍緩才局部重開。

美術館在紓困方案中受益少

對於不少世界知名的美術館而言,即使短暫閉館也是歷史上鮮有之事。好像法國羅浮宮(Musée du Louvre)於3月初就因職員憂慮疫情而集體行使「不上班權」(droit de retrait),導致博物館不得不關閉一天,及後才正式宣布因疫情而暫停開放。

歐美是著名美術館的重鎮,也是新冠病毒蔓延的重災區,為美術館帶來不小衝擊。究竟美術館的停擺造成怎樣的深層影響?以疫情幾近失控的美國為例,綜合各方報道,早在今年3、4月,已有多間著名美術館/博物館開始推行裁員、放無薪假和調降薪資等措施,以紓緩營運危機。如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中止所有自由身藝術教育工作者的合約,3月30日後的工作全部取消並且不會發放薪金;同市的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則解僱了76名員工,大部份是客戶服務相關職位。惠特尼美術館總監Adam Weinberg稱,由於疫情,該館已損失至少700萬美元,因此,包括他在內的高層亦減薪,裁員是無法避免之舉。

術館因財困而裁減教育人員,長遠對美術教育功能造成衝擊。圖為學生到訪重開後的法國奧塞美術館。(新華社)

美國的美術館收入來源主要是營運收入、捐獻贊助及補助經費;疫情期間美術館停止營運,直接導致入場門票、餐廳及商店營運,以至會員費等收入相繼停止。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行政總裁丹尼爾・韋思(Daniel H. Weiss)更指出,該館在短期內短缺將近一億美元資金。美國博物館聯盟(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簡稱AAM)亦有數據顯示,美國的博物館在疫情停止運作期間,每天至少損失3,300萬美元,包括館藏的維修費用與館內員工的薪金等,情況嚴峻。

根據AAM於2018年發表的研究報告,2016年博物館(包括美術館)對美國整體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貢獻了超過500億美元,同時創造了多達逾70萬個工作機會,可見其在美國經濟發展中佔據重要的位置。

倫敦的博物館逐步重開,早前泰特美術館的「安迪華荷全展」廣受關注,重開後門票瞬間訂光。(Getty Images)

但在美術館因疫情財困的眼下,卻得不到應有援助。美國政府針對疫情而推出的第一輪紓困方案金額高達2兆美元,但其中供博物館的補助經費只有約2.3億美元,遠低於美國博物館聯盟所倡議的40億美元。

面對無法突破的困局,美術館只能自行尋找解決方法。據《紐約時報》報道,為疫情所逼,位處紐約的布魯克林博物館(The Brooklyn Museum)上月便決定將館藏的12幅作品經著名拍賣行佳士得拍賣,以紓緩財困。美國博物館聯盟曾規定,博物館拍賣館藏作品的收入只能用作購入更多作品,而非作營運資金。可是,為了緩解目前的財困狀況,美國的美術館亦不得不作出此舉。

歐美是著名美術館的重鎮,也是新冠病毒蔓延的重災區,為美術館帶來不小衝擊。圖為7月法國一名女子參觀巴黎羅丹美術館。(美聯社)

對人文精神帶來深遠影響

美術館的本意是保存藝術藏品以至藝術歷史,因財困而出售藝術品的舉動顯然違背了美術館長遠深耕的藝術保存方針與藝術教育理念,帶來的影響不止於疫情期間,甚或是對美術館行業造成深遠影響—藝術藏品無法保留於美術館作修復與研究之用,也無法讓美術館作出長遠的規劃。另一方面,美術館因財困而需節流,其裁減的員工大部份屬於教育人員,對美術館的歷史教育功能造成衝擊,這無疑削弱了美術館原有的價值與職能。

疫境下,全球的文化藝術機構均面臨共同的命運與危機。當美術館無法營運,其所彰顯的人文精神與藝術價值,又能如何在當前亂世下發揮作用?

有關各美術館如何借助網上平台推動藝術普及化,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節錄自第23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19日)《疫症時代 兩岸三地美術館伺機變陣》。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押後《施政報告》背後 特首有必要上京「跑部」

香港在「雙循環」格局中擔要角

中央連摑港府幾巴掌 請林鄭班子做好「港人治港」

公開調查 明晰理據 「釘牌」縱有理 教局須服眾

疫症時代 兩岸三地美術館伺機變陣

染疫特朗普親當「白老鼠」 單株抗體療法乃「通往疫苗橋樑」?

政治光譜兩極化 美國第二次內戰的隱憂

張艾嘉:當大家都在後退,就是我進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