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教訓.升級|低技術服務工種如何升級?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國泰航空上周三(10月21日)宣布企業重組計劃,將會削減約8,500個職位,佔國泰職位總數約24%,當中約5,300名駐港員工頓失飯碗,成為香港歷來最大規模裁員,料推高本港失業率0.1個百分點。消息一出,政府官員表示感到難過,勞工處亦為國泰受影響員工設立服務熱線及專櫃協助就業。然而,失業率及裁員人數並非單純一個數字,不能只用時間去解決、借市場去消化,除了感到難過、推出短期措施外,政府應積極創造更多工種、重整經濟結構,這才是治本的方法。
《國泰教訓,香港縮影》系列三之四

國泰航空裁員,5,300名駐港員工頓失飯碗,地勤及空中服務員是「重災區」。(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國泰大規模裁員的消息一出,除了有航空公司表明招聘人手,或可吸納國泰被裁員工外,亦有不少保險及地產代理商向被裁員工招手,願意逆市請人,招攬空中服務員轉行。勞工處表示,已為國泰員工設立就業服務熱線,亦在全線13所就業中心設立專櫃,優先為國泰員工登記及提供就業服務。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航空業蕭條,可供航空業從業員在行內轉職的崗位大減。代表全球約290家航空公司的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於8月指出,全球航空業客運量料較去年減少55%,減幅比4月時預測的46%還要大,估計到2024年,航空運輸量才能重返疫情爆發前的水平,較先前估計推遲一年;而放眼香港,參考國泰航空今年上半年的業績,其收益為277億元,虧損98.65億元,客運量及貨運量大幅下跌,國泰預計明年最多能重回以前的一半運量,而完全回復則估計要兩、三年以上。全面復飛無期,而且遠水不能救近火,即使經濟日後復蘇,但能否吸納所有被裁員工仍是未知之數。至於其他行業亦正值受疫情衝擊,不少企業早已如國泰般大幅削減職位,大量被解僱員工流入勞動市場,崗位僧多粥少。

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曾召開的緊急會員大會,商討下一步行動。(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空服員落地無優勢 轉行是航空業損失

國泰裁員只是社會的縮影,不少行業亦面臨沉重打擊,大量企業無法與全體員工共度時艱。政府統計處公布,7至9月經季節性調整失業率為6.4%,為近十六年來的最高,就業不足率則維持3.8%。 不少行業也未能倖免,其中以消費和旅遊相關行業,包括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為重災區,合計失業率急升0.8個百分點至11.7%,多個行業失業情況持續惡化,達到2003年「沙士」(SARS)後的高位。

在是次國泰裁員中,以空中服務員及機師等前線崗位為數最多。機師及空中服務員等入職時訓練耗時,對航空業及自身而言,轉行是損失,他們何去何從?如在澳洲,有不少農場負責人看中機師具備操作大型機械的經驗,開始聘用機師駕駛收割機,並向他們提供培訓;但對從事空中服務員、文員等工種人士來說,他們競爭力相對較低。資深人力資源顧問周綺萍接受媒體訪問時直指,空中服務員回到地面,與普通服務員及客戶服務員沒什麼分別,變相在應徵其他工作時,沒太大優勢可言。

企業削減人手時,低技術人士會有較高的失業風險。一直以來,政府嘗試利用剩餘的勞動力填補日後的人力需求,視其為人力調整的策略之一,但在以服務業為經濟主軸的香港,勞動市場早已出現學歷錯配,高端職位早已飽和,較高學歷人士早已被迫轉向需要較少專業知識的低端職位,令低端職位的工資水平出現折讓,議價能力較低的市民更難找到工作。

機師及空中服務員等入職時訓練耗時,對航空業及自身而言,轉行是損失,他們何去何從?(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四大支柱巍然不動 產業轉型遙遙無期

政府統計處於今年5月發表《服務業統計摘要》,綜合本港14個主要服務行業的統計數字,分析短期經濟表現,其中航空運輸服務業就業人數長年維持於約六萬多人,並由2018年起由升轉跌。在14個行業中,銀行業、餐飲業、進出口貿易業、零售業及水上運輸業亦現跌勢,這一年來就業人數減少2.3%至5.7%,反映在當下經濟環境中,這些行業就業或已飽和;而金融市場及資產管理業、保險業、地產業、電訊服務業,以及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則仍有上升空間。政府統計處去年底發表的《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估計,建造業、資訊及通訊業、金融服務業、地產業、專業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在2017至2027年的人力需求年均有0.5%至1.4%增長,較整體經濟的人力需求增長快,這些或是被裁員工的落腳點。但值得注意的是,除建造業外,其餘均是服務業及經紀類別,行業零散,難言大規模有系統的發展。

香港作為高度現代化的經濟體,視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為「四大支柱」,在2018年佔本地生產總值約57.3%,就業人數佔全港就業人口46.3%。香港走入「經濟服務化」階段,製造業遷移海外,與此同時,經濟結構漸趨單薄,產業高度空心化及單一化,造成貧富差距、社會流動放緩等問題,即使政府早於2010年提出「六項優勢產業」,但多年來,文化及創意、醫療、教育等產業未見重點扶持政策,亦無大幅增長,「四大支柱」持續坐大,同時在「坐吃山崩」。適逢香港經濟尚未復蘇,政府可伺機發展其他產業,創造更多新的就業機會,調整經濟結構,如大力扶植創科、環保、醫療等新經濟的重點產業,否則下次疫情重來,香港也只會重蹈覆轍。

上文刊登於第23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27日)《低技術服務工種如何升級?》。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7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國泰教訓 香港縮影 是時候重整航空產業規劃了

香港管治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政府懶理 港大擬自設工廠 專家籲港產疫苗納特區戰略儲備

總統選舉最後一辯:特朗普錯失良機 拜登不失而勝

電池技術超前發展 駛進「電動時代」

倫敦經驗 都市農業:圈地種植成趨勢

親睹動物屍橫遍野如煉獄 虐畜無情 拯救有價!

勒索軟件攻擊疫情下倍增 網絡安全面對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