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政客呃選票伎倆:挾「我們」之名行騙 你是否民粹主義受害者?

撰文:商業周刊
出版:更新:

民粹主義的高調姿態不見得反映了社會的影響力,儘管某些地區的人日益感覺,社會的主要政治戰線正從傳統的左右對立轉移,很快將被體制派與反體制派的對立所取代。然而,本書重點不是探討整體現象,而是民粹主義的政治風格,關注民粹主義政客用來說服選民的特定論述。在這方面,公式非常簡單,民粹主義本身就是一個簡明扼要的敘述,由三個非常簡單的基本要素構成,每個要素都有一個關鍵字代表。(本文內容節錄自《當政客都在說故事:破解政治敘事如何收攏人心、騙取選票!》。)

第一個關鍵字是「人民」本身,他們是故事中的主角,但實際上通常以民粹主義領袖做為人民的代表。如前所述,民粹主義的基本結構包括對權勢集團的強烈質疑,以及強烈尊重庶民。然而,庶民到底指的是哪些人?對於阿根廷政治理論家厄尼斯托・拉克勞(Ernesto Laclau)而言,事實上正是因為這個名詞難以界定,過於廣泛又不具體,使民粹主義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概念。因為這詞彙具有靈活性,使政治人物得以將自己的政治意圖投射在其中。同時,詞彙也具有道德分量,幾乎可以支援有關民主發展的所有爭論,像是「人民已發出怒吼」。

民粹主義運動對「人民」的定義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是確定一種共同的文化和一套價值觀,把一群不同的人聯合起來,再將其轉化成一個有凝聚力的整體。第二則是與菁英階層形成鮮明對比。第一種方式的最佳案例,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亦即特朗普(Donald Trump)和大多數英國脫歐支持者所奉行的民粹主義品牌,宣揚國家公民所珍視的一系列象徵符號和價值觀,並將此視爲群體身分認同的重要元素。政治學家班尼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提出一個著名的描述:民族主義是「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形成的結果。一個國家由數百萬人組成,其中大多數人永遠不會相見。就實際意義而言,這些人並不是一個社群,當然更不是具有凝聚力的。然而,儘管大家彼此可能不會有互動,但全部都認同一個共同理念,也就是由政治家和媒體共同傳播的一套公共神話、符號和價值觀。因此,國家的團體意識是集體想像力的產物。雖然只是「虛構的想像」,卻具有強大的力量,畢竟,還是有人願意為祖國而戰,甚至為國犧牲,完全基於對這種共同文化的承諾。

為何說是「騙選民」?虛構出不存在的「我們」論述 看看英國脫歐公投的例子(點圖放大閱讀):

+11

這就是「人民」一詞的靈活性,通常取決於誰先利用修辭。例如,在英國脫歐運動期間,支持脫歐陣營的敘事充滿了民粹主義的比喻,在整個關於退出協議條款的爭論之中,他們始終堅持這一點。但是隨著政治鬧劇延續,以及留歐派積極爭取二次公投,他們也選擇了民粹主義詞彙,此時開始訴求「人民投票」。在最初的競選活動中,「留歐派」的論點圍繞在專家所建議的,對國家最有益的觀點進行,而今「人民投票」的想法則將責任交還給全體人民。基本的論調沒有改變,留歐派仍然堅信脫歐整件事會造成經濟和社會上毀滅性的衝擊,但是語言卻有所改變。

第二種定義「人民」的方式是「否認」先前的定義。和所有精彩的童話故事一樣,主角都需要一個對手來協助定義身分。雖然「人民」一詞聽起來好像具有包容性,而實際上卻恰恰相反 。那些不算是「真正人民」的人有兩種類型,一是外來人士,在民族主義民粹主義中通常是指移民,要不就是內部敵人,亦即虛構的「菁英份子」。

《當政客都在說故事:破解政治敘事如何收攏人心、騙取選票!》書本封面

書名:當政客都在說故事:破解政治敘事如何收攏人心、騙取選票!

作者:菲利普・塞吉安特(Philip Seargeant),作家、學者,鑽研語言和溝通傳播領域,目前任教於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研究重點是語言、政治和社交媒體之間的關係,有多部教育影片獲獎,並經常擔任BBC等媒體的顧問。他的著作曾發表在《新歐洲》、《前景》、《赫芬頓郵報》和《連線》等出版物中。

譯者:何玉方,英國蘭卡斯特大學應用語言學博士,專研文體風格學,現居英國從事教學研究、兼職翻譯。譯有《懂顧客心思的話術最好賣》、《動物農莊求生計》、《人性公式大接管》、《AIQ》、《用生理時鐘,養出好健康》等書。

【本文獲「商業周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