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區|張恩瑋:海濱長廊背後 我說的是「畀條生路」|跑向18區

撰文:甘琬湄
出版:更新:

維港是香港的天然資源,踏上海濱長廊,大概是享受維港的最好方式。
海濱長廊是許多跑手感受悠閒惬意的地方,但於張恩瑋(Alice)而言,卻承載着疲累與奔波的回憶,是她一段「來回地獄又折返」的路程。
攝影:歐嘉樂 短片:吳紀恩、吳浩然

【編按】跑步,連繫人們與社區,賦予我城生命力。「跑向18區」系列,透過跑步人探索香港不同角落的故事。

張恩瑋,曾在金鐘上班,負責規劃海濱長廊,後來辭去政府工作。(歐嘉樂攝)

「以前香港沒有一條能完全沿海邊走的路,我工作的目標就是要做出一條連綿不斷、能打通香港兼且大眾能夠享用的海濱長廊。」

張恩瑋(Alice)曾於多個政府部門擔任政務主任,直至2010年離職。辭去公務前,她是發展局首席助理秘書長(海港),負責規劃維港兩岸海濱長廊發展。

這段路,曾為張恩瑋帶來不少壓力。(歐嘉樂攝)

香港的道路很特別,海濱規劃之中,部份土地由其他政府部門管理,甚至是私人土地。Alice有份參與的海濱長廊鰂魚涌段,便曾遇上這個問題。鰂漁涌海裕街的臨時海濱長廊落在私人土地上,除了要得到業權持有人把土地讓出作公眾通道,還要找土木工程處及建築處等設計及興建。

「我曾於金鐘海富中心上班,那時望出窗外,現在添馬艦仍是塵土飛揚的工地,龍和道甚至還未透過填海『填』出來。」

今天再看中環,卻是不一樣的景致。(歐嘉樂攝)

包括金鐘政府總部對出一段路的中西區海濱長廊,去年終於完全打通,這亦是Alice十年前離職前所參與的項目。回想往事,以「天空之鏡」成為「打卡」一族最愛的中西區副食品市場段,曾經是Alice面對的一個棘手難題。

「我仍在職的時候,已跟各個區議會、不同的持分者溝通,期望他們能『畀條生路』,打通西區副食品市場對出的道路,同時還要聯絡部門重建日久失修的碼頭。」經多年協商,這段路終於連同經修葺的碼頭,成為大家喜愛的聚腳地。

「跟各個區議會和持分者溝通,期望他們能『畀條生路』,打通西區副食品市場對出的道路。」張恩瑋憶起昔日工作。(歐嘉樂攝)

她坦言,當年令她最疲累的不止是來來回回的協商,還有預期之外的各種刁難,導致規劃進度都拖慢了。她於2010年生下兒子後,不想再把大量時間花在與各部門和政客打交道,決意辭職專心照顧家庭。從困身的工作「地獄」折返「人間」,Alice在2016年開始跑步,正正由天后的住所跑到西環,她在中西區海濱長廊抹上一段新故事。

西區副食品市場,如今已為大家的打卡勝地。(歐嘉樂攝)

一步步跑在自己有份規劃的海濱長廊,Alice顯得豁然,沒有多餘的留戀與情意結。「其實都真的沒有太深刻、有成就感的感覺,反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因為跑這裏的海濱,開始慬得欣賞這一區。」

由天后沿着海邊跑到上環,是Alice常跑而又跑得最輕鬆的路線,這段5公里的路程,每隔1公里都是不同的景點或地標,海底隧道入口、會展、摩天輪、信德中心……

「每次跑的時候,心裏就會倒數着每跑完的里數,這樣子跑,沿途看到很多景色,一路望住景點,感覺『好快過』,跑過的每一次,都是真正接觸社區的機會。」

「仍在做規劃的時候,我還未開始跑步,甚至不曾覺得自己會跑步,所以那時的我沒有想過『跑步』會是海濱長廊上的其中一個活動選項。何來會有人會由西環走到金鐘再到北角?沒可能吧,頂多都只是散步一小段,總是不明白海濱要連綿不斷的原因。」

多年後,Alice就成了當年自己口中那個「不可能」的人。

「跑過的每一次,都是真正接觸社區的機會。」張恩瑋說。(歐嘉樂攝)

走上中西區海濱長廊,是一幕幕和而不同的景象:有在遊玩的一家大小、有朋友們享受着海風談天說地、有小狗活蹦亂跳、還有不少跑友。看見這熱鬧多元的畫面,Alice很是感恩,除了因為今天的她竟成為其中一個經常使用海濱長廊的跑手,更因為能親眼見證市民享用海濱長廊。

「原來,政府,都終於,有造福市民的德政。」

從前穿着高跟皮鞋走過的路,今天她都換上跑鞋跑過了。那些年的破爛工地,承載着Alice一頁頁疲憊不堪、不願再次經歷的回憶;現在的海濱長廊,卻成了Alice連繫興趣的老地方,亦是她收穫快樂的必經之路。

走在同樣的路線,卻跑出了不一樣的感覺。

延伸閱讀.第二集:

中西區|跑在海濱長廊 打卡以外 還要細看這些小事物|跑向18區

從跑者視覺看其他區:

跑向18區.序|當跑步是一種城市脈搏 從跑者視覺重新探索

張恩瑋如今只會穿跑鞋跑過海濱長廊。(歐嘉樂攝)
汗水才是張恩瑋最快樂的回憶。(歐嘉樂攝)
張恩瑋跑步檔案。(01美術製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