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導讀|回顧格里芬如何揭露美國種族偏見|富察|像我一樣黑

撰文:轉載
出版:更新:

《像我一樣黑》(Black Like Me)是本講一位白人作家化身黑人,深入南方黑人社會,從而揭露美國種族偏見的勇敢旅程。本書可以視為1960年代民權運動的一部分,創作於1959年,放到今天看都不算過時。

文:富察

不過時的一個原因,當然是美國今天的種族問題已經撕裂了社會,折射在這次美國大選的巨大分歧之中。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它乃非虛構的佳作——我好奇的是,《冷血》是1966年出品,是新新聞主義鼻祖,然而《像我一樣黑》比它早六年,完全是新新聞主義的筆法。裡面的場景描寫、對白、心理活動,絕對會讓今天的讀者身臨其境。

+38

我自己就被他置身於密西西比某地的黑人社區的第一晚,所感受到的恐懼和酣暢淋漓的心理描寫,帶入情景,想起自己在上海車站碼頭遇到一群小流氓的那種恐懼感。然而就本書的議題,我不想從進步派的視角看問題,這方面太多!各位可以看書中張惠菁、盧令北等人所寫的精彩導讀。我作為保守派,還是從這本批評種族議題的書中看到了這個議題的複雜性。所以我其實是把它視為一本《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左岸出版)的種族版。

《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網上圖片)

比如書中寫道,已經化身為黑人的作者,在和另外兩個黑人一起午餐時,馬路對面,一個黑人乞討者正可憐兮兮的等他們分給他一些殘羹。他的黑人朋友稱呼那乞丐為狗屁、酒鬼,在把剩下的食物給他時,冷漠的說——

「如果剛好有來車,他一定會被撞死。」

「好,聽好了,酒鬼。那鍋子拿回來前要清乾淨,聽到了嗎?」

而作者則思考到:「這個人的痛苦卻頓時提高了我們的地位。我們是貴族,他是乞丐。這件事讓我們受寵若驚。我們比他優越,這齣喜劇讓我們產生幻覺,覺得自尊不凡。」

我引述這段文字的目的不是證明種族偏見是正確的,而是悲哀的看到,種族問題,本質上和階層問題並無二致,而且往往也聯繫在一起。人類社會,歧視處處都在,不一定是是因為膚色;而膚色雖然加劇了這個問題,可解決之道,不是把黑人變成膚色上的白人那麼簡單,而是在階層上加以提升。

+5

達成自然非常困難,但一個社會制度只要是開放的制度,允許階層提升,就會逐漸發生改變。所以你在書中也會看到,黑人社區的咖啡館裡貼著下面的海報,內容是:

消除公車上的種族隔離之七項原則——

一、祈求引導。
二、保持禮貌和友善。
三、保持整潔乾淨。
四、避免大聲說話。
五、勿起爭執。
六、任何意外發生時,立即報警。
七、以德報怨。

贊助者 牧師總會(Interdenominational Ministerial Alliance)
主席:A.L.戴維斯(A.L. Davis)牧師
秘書:J.E.龐德克斯特(J.E. Poindexter)牧師

作者在黑人教堂,也遇到一些地位較高和富裕的黑人。而作者和戴維斯牧師之間的對話,則顯示了黑人內部自我提升的理性力量。

【《像我一樣黑》第一回內容:為甚麼這個美國白人要「換皮」

這種不僅僅是批評,而是提倡自我改變的保守派立場,其實也是八旗另外一本書《絕望者之歌》的立場。這本書寫的白人底層,白垃圾、阿巴拉契亞山區的白人鄉巴佬,他們依舊陷入酗酒、家庭暴力、非婚生子、吸毒等種種問題,作者提出,改變這一切,還是要回到家庭和個體,只要美國社會給予機會即可。

《像我一樣黑》

左派的論述強調,種族和階級問題,造成它的是一個叫做種族歧視的、壓迫性的、不平等的「社會結構」,黑人必須推翻這個「結構」,才能夠從底層爬起來,變成「白人」。這一論述的困境是,這個「壓迫性」結構,其實是歷史演化的結果,而人類難以徹底擺脫這個結構——如果魚無法擺脫水的結構的話。

最後,理想和可行的狀態是,人類只能不斷在各種力量的演化中逐漸調整。就美國的歷史來看,從黑奴貿易,到南北戰爭,再到民權運動,再到美國各色個行業的成功黑人的湧現,最後,歐巴馬以黑人的身份成為美國總統。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演化才可達成的長達百年的歷程。

歧視和偏見,其實首先來自對陌生文化的恐懼和不解,而不是種族。如果白人對黑人的歧視,是種族問題,那白人彼此之間的歧視,黑人對自己的歧視,則更多是階層和行為模式的差異。

【延伸閱讀:美麗新世界|極權社會讓人民服從 要施予痛苦還是給大家幸福糖衣

作者(編按:約翰格里芬)寫到,「我意識到每個我交談過的有見識的人,在全是黑人的場合,都會無所顧忌地承認黑人有雙重問題。一是人們對黑人的歧視。其次,而且更加嚴重的,則是黑人對自己的歧視。黑人自己鄙視黑人特質,將黑人特質與其所經歷的苦難連結在一起;他寧可去重傷自己黑人同胞,因為他們也屬於黑人特質的一部分,而黑人特質讓他受盡苦楚」。

總之,我從《像我一樣黑》這本書中看到了種族問題的複雜性,而不僅僅是種族主義。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