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走塑|發泡膠廢物大增 回收量升逾60% 機構冀政府推廣回收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2020年本港經歷新冠肺炎疫情反覆的一年,「限桌令」、禁晚市堂食措施,令不少市民要轉買外賣。近一年的外賣生活,造成大量即棄塑膠餐具廢物。有環團推算,去年本港棄置的膠刀叉等即棄餐具,數量相當於150億件。用過的口罩亦是疫情下大量產生的廢物,據政府推算過去一年全港共棄置14.6億至21.9億個口罩。
有回收發泡膠機構指,去年7月起,每日發泡膠餐盒回收量急增逾60%,達250公斤,形容「爆得好厲害,好多時要OT到(晚上)9點、10點都要硬食去做」。機構希望政府在推行禁堂食措施時,可從官方渠道推廣餐具及餐盒洗乾淨後回收。
有環保團體就直言,疫情下不必要的包裝也大增,「有啲直情包到見唔到本身個樣物件嘅面貌,最常見係生果呢類」。環團認為,市民日常自備餐具更安全,面對疫情亦可過起「走塑」生活。
【抗疫一周年系列報道之七】

「疫下走塑」系列:

疫下走塑|OL為同事帶飯慳百件膠 素食者:疫情是對環保的試煉

疫下走塑|推外賣走盒優惠反應一般 黃傑龍嘆不鼓舞 籲先走餐具

疫情下口罩幾乎已變成市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政府去年曾以勞動人口約400萬作估算,料全港每日耗用400萬至600萬個口罩。由本港疫情去年一月底爆發起計,估計全港過去一年共棄置14.6億至21.9億個口罩,而去年棄置在堆填區的口罩約重3,430至5,145公噸。

另外,環保團體綠惜地球在去年8月,曾向港九新界共48間食肆,進行外賣即棄餐具調查。環團發現在禁堂食令實施後,外賣數量較疫情前平均增加5成至3倍不等。以2018年全港每年棄置100億件即棄膠刀叉(以棄置總重量除以膠刀叉重量計算)作推算,今年抗疫期間,即棄餐具的棄置數量可高達150億件。

+3

回收機構︰發泡膠量堆疊高至天花板

「迷失的寶藏:發泡膠回收行動」是本港少數回收發泡膠廢物的機構,會將發泡膠分類、打碎及熱溶壓縮,再賣至下游回收公司作拉粒工序。在其工場中,回收所得的發泡膠幾乎霸佔工場大部份空間,更堆疊高至天花板;訪問期間,不停有回收所得的發泡膠送抵工場。

機構項目經理李家銘指,他們曾經因疫情影響,回收量一度大減。李估計,首兩波疫情期間,市民雖經常使用發泡膠餐盒,但由於避免外出,或先將餐盒「儲住喺屋企先」,當時機構回收的發泡膠量,包括餐盒的數目,曾只及疫情爆發前約一半。但到去年7月後,整體發泡膠回收量開始上升,由以往每日回收150公斤,增加約100公斤,達到250公斤水平,升幅近67%。

+5

自從政府實施晚市禁堂食後,不少「無飯家庭」被迫轉買外賣,李家銘認為「好多家庭都有反省,因為真係每一餐都好多餐盒,唔單止係發泡膠。垃圾量真係浮現喺大家面前,有個嚇一嚇感覺」。李說,機構接到涉回收發泡膠的查詢電話越接越多。至於回收所得的發泡膠餐盒,整體亦算乾淨,「好多市民都好合作,洗乾淨、無食物殘渣」。他說,僅得「一次半次」,發現有市民將整個未食用的飯盒,棄置在回收點中。

即使回收量急升,李家銘相信回收所得的餐盒佔整體比例只是「蚊咁細」,大量餐盒被棄置。他又稱,政府去年6月起安排「綠在區區」等回收站,幫助收集發泡膠廢物,至今有三分二的「綠在區區」等回收點,會將發泡膠送至「迷失的寶藏」處理。惟機構仍希望政府,可在官方渠道推廣,餐具及餐盒要洗乾淨後回收。

任陳可淳認為,疫情下更加需要「走塑」,建議市民自備環保袋及食物盒外出。(盧翊銘攝)

抗疫生活中,環保看似是「不可能的任務」。環保團體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陳可淳則認為,疫情中生活更加需要「走塑」。她指,平日因防疫,已有很多為保障衞生及健康,必要的即棄用品,「為咗安全當然無可避免,但同時有好多無謂嘅包裝或者即棄餐具,更加需要我哋努力減少」。

陳可淳說,很多市民因擔憂感染風險,改用即棄餐具,惟餐具由出廠、包裝、運輸再落至市民手中,「有邊個掂過係唔知道,如果冇事先洗過,風險都喺度」。她認為,最安心的做法應是自備餐具,「由頭到尾都係自己洗乾淨,用自己嗰套係最安全,又可以走塑」。

陳續說,除即棄餐具使用量大增,疫情下商品亦普遍多了非必要包裝。她舉例指,不少麵包店將每個麵包改成獨立包袋,超市亦將原本沒有包裝的蔬果,用塑膠裹上,「有啲直情包到見唔到本身物件嘅面貌,最常見係生果呢類」。她認為,「走塑」須靠市民自律,自備環保袋及食物盒外出。另一方面,她建議政府及企業多走一步,提供沒有包裝的版本,供市民選擇,「無謂嘅包裝,首先可以唔好包」,到中期則須淘汰造成較大污染的物料,如發泡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