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年.專訪|專科門診輪候以年計 醫管局研轉介私家阻惡化

撰文:朱海棋
出版:更新:

公立醫院長期照顧大量病人,公私營病人失衡問題嚴重拖慢公院病人輪候時間,公私營協作項目(簡稱PPP)是雙方重新分流病人的其中一環,不過一向被批評力度小、成效低,更有聲音憂慮擴大PPP會加大私人市場分額,加劇醫院管理局醫生流失潮。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楊諦岡接受《香港01》專訪時透露,正採討將普通科門診的PPP,擴展至專科門診,令更多病人受惠,同時騰空的名額可讓新症患者求醫,避免本已輪候時間過長見稱的專科門診惡化。他又認為公私營醫生是一家人無分你我,即使公院醫生轉投私人市場都可以照顧公院病人,笑言「你畀張卡片我,點都幫我入普通科門診PPP。」
【抗疫一周年系列報道之六】

延伸閱讀:

抗疫一年.專訪|公院病人逾1500人轉介私家 醫管局:已突破框框

抗疫一年.專訪|苦候5年換骹有期變無期 病人組織:不緊急非不重要

病人轉私家一年睇醫生資源可減半

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嚴重,楊諦岡指一個長者可能「眼又朦骨又痛」,又有糖尿病或高血壓,少不免要到3、4個專科覆診,而他們病情其實好穩定,不過普通科門診及骨科門診由不同醫生負責,未有整合藥物,覆診時都提供重複的止痛藥,「好慘,每一次都返去拎嗰堆藥」,情況絕不理想;相反一個私家的專科醫生是病人的長期照顧者,「病人去到佢哋到就多啲時間喇,譬如骨科睇完佢,以後由佢負責,知道你原來呢啲藥要改。」

普通科門診PPP今年推出第7個年頭,楊諦岡分享經驗,五成參與的病人都要專科門診的治療,「出咗去嗰啲都有50個仲要返嚟我哋專科門診」,而參與普通科門診PPP的580名私家醫生,其實有15%都是專科醫生,假設一個病人要睇3個專科,每科每年覆診3次,一年便要回公立醫院9次,當病人轉睇一名私人市場專科醫生,可以整合覆診次數,3個月覆診一次,即一年只睇4次,「病人睇4次,我呢度整個系統減咗9次」,可以騰空位置供新症病人求醫。

當PPP擴大至專科門診,楊諦岡希望避免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進一步惡化,「PPP唔係一招就搞得掂,但係起碼令到佢唔好咁長先」,覆診病人又毋須經常舟車勞頓,當局未來一年會加快研究及探討,適合參與PPP的專科,「我哋好期盼去做呢樣野」。他又指9成參與普通科門診的PPP病人,「都唔想再返嚟我哋醫管局睇,(私家)個環境好好多,去到個診所起碼唔使等好長時間,又同好多人喺大堂等」,而病人只須繳付醫管局收費,即50元一次。

僅一成病人肯參與 楊諦岡:設有旋轉門

楊諦岡指自己希望擴大PPP規模,但以往邀請病人轉到私人市場時,最終只有一成人參與,理解他們關注收費及質素問題,其實公立醫院已為PPP病人支付多項費用,包括照X光、抽血等;而病人身體有異常時,亦可以短時間內重回公立醫院就醫,「唔好離開我哋醫管局專科團隊。」醫管局現時有8個恆常PPP,其中一項目為普通科門診,對象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病情穩定,長期回普通科門診覆診的病人,每名病人每年享有十次資助門診服務。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歡迎當局將PPP擴展至專科門診,但指出當局要確保質素,有問題時要迅速將病人轉回公院;第二是病人對PPP興趣不大,當局應該多宣傳、釋疑慮,「處理到就提升參與率,如果唔係搞嚟都徙氣。」

彭鴻昌歡迎專科門診PPP,期望當局設法提升市民參與率。(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醫管局醫生流失率從來都是公眾焦點,有意見認為私人市場發展蓬勃,公立醫院醫生離職潮便更劇烈,楊諦岡指自己對公私營醫生一視同仁,而且現時「工作框框闊咗」,即使醫生離開醫管局,都可以照顧公院病人,「你畀張卡片我,點都幫我入普通科門診PPP」,或者從「自選兼職招聘計劃」(Locum)回流協助公營體系都是公私營合作,他們亦可以跟公院醫生分享經驗、互相學習。

被問到是否擴大PPP都不擔心加劇公院醫生流失,楊諦岡直言:「一家人囉,喺香港嚟講,我都唔分你我喇。」現今世代不應再將公私營分隔太遠,他強調醫管局一定要發展PPP,「就算(醫生)離開我哋HA(醫管局),佢都幫到我哋HA病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