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科研企業稱政府支援增 技術要商品化與業界接軌 促再工業化

撰文:郭曉晴 陳嘉慧
出版:更新:

疫情下不少本地創科企業推出科研產品助防疫,促進創科發展。以住香港較少著重科研,本地專才的出路和發展未明,但隨著政府近年積極推廣創新科技,現時本地的科研環境如何?
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 高級技術經理何嘉儀博士認為,將科研技術落地應用在任何時期都是困難的,研發時一定要考慮業界的需要和生產,才可助研發成果變成商品。本地科研中心的成立亦鼓勵本地專才留港發展,科研環境比以往好。

科研商品化仍困難 要考慮生產與業界接軌

NAMI的納米氣泡發生器改善巿面上相關產品成本太高的缺點,使它更易商品化。(盧翊銘攝)

要長遠發展創科業,將科研成果商品化是其中一個重要元素。何嘉儀認為,將研發項目變成商品在任何時期都是困難的,因為很多時候實驗室未必有大型生產儀器等配套。但透過組織不同科研人員及技術專才,在構思項目技術要求時,同時考慮工業應用的困難,在轉化科研成果至商品上,會比大學方面容易得多。

何嘉儀解釋,以原材料選擇為例,如果客戶的生產線在亞洲,而研究人員選擇一種外國的原材料,即使質素很好但成本相應很高,對產品是沒有幫助的。相反,如果選擇一個在內地供應的原材料,運輸成本及碳排放會相應少,對於在國內或香港的工廠,整個生產自然會較便宜。

她指,科研項目要去到商品化,一定要考慮未來生產的需要,才可以降低成本,團隊一開始就要把這些考慮放在科研中。

相關新聞:本地科創研發無味臭氧納米氣泡水 望取代漂白水、酒精消毒助抗疫

▼NAMI納米氣泡技術及應用▼

政府對創科公司支援比昔日多 助科研技術商品化

創新科技署推出不同資助計劃支持創科研究及發展,合資格的公司可申請創新及科技基金(ITF)的資金支持,獲得最高四成的現金回贈和額外扣稅等。另外有科技園公司、環保園、數據技術中心等資源,鼓勵科研項目參與。

何嘉儀表示,現時政府對科研商品化的支援較以往好,以前科研項目的支援相較少。政府現增加資金支援及撥出地方,由不同部門負責,合資格機構可申請,獲批資金如現金回贈的比率都算高。政府對創科企業的支援增加,如何令本港科研發展得益呢?她認為,對NAMI這些科研中心都有「相輔相成的幫助」。

NAMI於2006年由香港政府創新科技署成立並指定為納米技術和先進材料的研發中心,專注於由巿場主導的納米技術和先進材料開發及應用,現時已獲批近200項技術專利。至今成立15年,有約200名科研人員,佔全體員工人數八成,科研人員來自不同背景。透過定期舉辦研討會等活動,了解工商業界的需求,研發巿場需要的技術,或與個別公司合作。

何嘉儀加入NAMI前亦從事納米材料的研發及生產,將相關經驗應用在現時工作上。(盧翊銘攝)

香港科研中心留住本地專才 促進再工業化

何嘉儀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攻讀博士時主修環保工程,畢業後曾在化工公司從事納米材料的研發及生產七年,再加入NAMI。

她認為,現時香港科研的環境算是越來越好,「如果當初沒有這些研究中心,坦白說,我們這些專業人才畢業後大多去外國工作或升學,但當香港有這些科研中心,我們多了一個選擇,可以留在香港,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在香港的應用研究發展,幫助香港工、商業,令職位空缺增加,再工業化才可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