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牛逼遷「荒地」 村民不忍送足四年草 漁護署堅稱資源足夠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牛離開農田,離開鄉村後,會去到一個怎樣的世界?
四年多前居於泥涌舊村的Fanny,目睹幼牛被帶走,曾有這個疑問。放心不下,終動身去看個究竟。漁護署職員曾告知幼牛新居是一個「山明水秀、綠草如茵」的地方,去到卻發現是一個彷如沙漠的廢墟。那熟悉的面孔瘦得皮包骨,逼著與母牛骨肉分離,無法融入牛群。不忍舊相識的慘況,Fanny做起「牛義工」,展開無了期為牛隻送草之旅。
不過負責「流浪牛管理」的漁護署則認為,郊野公園內有足夠天然資源維持牛群生活,牠們懂得隨時間、季節及天氣轉變,自由地在公園任何地方覓食,反認為市民自備乾草餵飼,或令牛隻依賴,失去野外覓食本能。
過份熱心抑或過於理想?或許只有牛知道。

+5

第一次來到創興水上活動中心附近的牛隻聚居地,有種非洲大草原般的荒蕪感覺,草早已枯黃,地上是密集的牛糞,牛都躲在零散的樹蔭下乘涼。

2016那年,Fanny一個月內在十四鄉目睹兩頭受傷的幼牛被漁護署職員帶走,她以為療傷後,兩、三日就會回來,從沒想過把子女帶予牛媽媽團聚,是那麼困難的一件事。她上網查,才知道有「創興」這個地方,才知道有「捕捉、絕育、遷移」這個計劃,儘管漁護署職員派定心丸稱,新居那裡很適合牛生活,她卻認為「牛B總要跟媽媽生活,怎可以丟去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

同年,她帶著疑問首次來到「創興」,感覺被騙了,夏天遠看是一片綠草地,但草短得牛只能在地上「刨」,冬天更沒有草。她找到被帶走的幼牛,瘦弱而孤獨,無法融入其他牛群。

【相關文章】:與跛腳牛的約定 由素人變牛媽日日出動 冀政府勿把大嶼牛趕絕

Fanny因為村裡兩頭被帶走的幼牛,來到了創興。(李澤彤攝)

牛義工:送草助生存 也帶來希望

起初,創興牛常走近郊野公園內的垃圾桶,習慣地把頭伸入桶內吃垃圾,也有遊客「慷慨」把餅乾、糖果遞上,明明瘦得見骨,卻有個大肚腩。看見牛隻苦況,Fanny遂展開送草行動,又與同樣關心十四鄉村牛的村民組成關注組,送草由一星期1日加密至4日,每月買草支出就達二萬元。

後來幸有熱心人士捐草,但牛義工也要每月自付車費六、七千元,「希望牛隻有足夠食物,就不會對人類搖尾乞憐......也希望牠們繼續對生命有希望,有人關心吓,不會感到孤獨及被遺棄。」她認為,上天讓她發現這群可憐的牛,也是一種緣分,每次來到看見「你們都還在啊」,笑言自己比牠們更開心。

締造動物友善的社區,她認為政府應制訂「捕捉、絕育、放回」政策,在牛隻原居地預留空間生活,若擔心牠們走入農田,也可加設鐵絲網,而非冠上「流浪牛」之名就流放。

漁護署表示,西貢郊野公園土地面積超過7,000公頃,擁有足夠天然資源維持牛群生活。(李澤彤攝)

漁護署稱有足夠天然資源 人類餵飼會失去覓食本能

牛義工對牛隻生存困境大感憂心,不過負責管理的漁護署則書面回覆作出反駁。漁護署指,西貢郊野公園土地面積超過7,000公頃,擁有足夠天然資源維持牛群生活,認為創興水上活動中心、西貢郊野公園內一直有流浪牛棲息,牠們懂得隨時間、季節及天氣轉變,自由地到公園任何一處覓食。

漁護署又指,有市民經常於創興以自備的乾草餵飼牛隻,結果吸引大量流浪牛停留等待,認為有機會令牛隻過分依賴人類餵飼,失去在野外覓食本能,亦令牠們養成主動向遊客討食,或在垃圾箱內覓食習慣,導致牛隻誤食垃圾,對其健康造成長遠負面影響。

除創興外,塔門大草地原有牛隻棲息,在「本地遊」頻繁下漸變成光禿禿的「重災區」。不少牛腹部異常鼓脹,但皮黃骨瘦,不少牛義工上島送草,旨為對人類食物上癮的黃牛「戒毒」。但漁護署方認為,除大草地外,島上仍有其他草地供牛隻覓食,該署獸醫亦曾為島上牛隻檢查,認為牛群大致健康,未出現瘦骨嶙峋情況。

【相關文章】:塔門牛不吃草 食杯麵、垃圾 牛糞現膠袋 義工送草助「戒膠」

政府早年曾進行跨區遷移,把29頭西貢流浪牛遷移到大嶼山郊野公園,以及21頭大嶼山流浪牛遷移到西貢郊野公園。漁護署認為初步結果令人滿意,惟計劃未得到地區人士支持,故暫未有計劃繼續實行。(李澤彤攝)

靠絕育、遷移、趕牛人減牛隻滋擾

漁護署在2011年底起實行流浪牛「捕捉、絕育、遷移」計劃,由獸醫為被捕捉的牛隻檢查及評估,安排健康狀況良好的牛隻進行絕育手術,以控制「流浪牛」數量;待傷口癒合後,被遷往其捕捉地點附近的郊野公園生活,若本身棲息郊區,則會放回原居地,過去三年共有236隻牛被遷移或放回。牛隻滋擾投訴個案由2016年的124宗減少逾六成至去年45宗,没有發現任何牛隻死亡個案與遷移計劃有關。

署方指,據其記錄及利用相關牙齒數目、類型估計年齡,進行絕育及遷移的牛隻均為成年牛隻,被捕捉時已超過一歲,稱不會將未斷奶的幼牛絕育及遷移。惟據Fanny提供照片,其中一隻在十四鄉被帶走的幼牛,離開母牛前一日仍未斷奶。

發言人強調,不希望將全港牛隻絶育,導致牛隻在港絕跡,同時亦不希望流浪牛的數目無止境地遞増,其後因爭奪資源,令部份流浪牛須從原本於野外棲息地,漸漸遷移到市區,對市民造成滋擾,故會定期統計全港流浪牛數量,調整絶育計劃推行速度。

此外,漁護署在2018年初在大嶼山聘請四名「趕牛人」,負責在「滋擾黑點」驅趕牛隻離開道路、民居等,過去曾被批人手太少,也未能阻止牛隻意外頻生。署方稱,每周至少一次到大嶼山突擊檢查,監察他們工作表現,亦向大嶼山各村及相關鄉事委員了解建議及需要,改善「趕牛人」工作。發言人又指,一直有意增聘「趕牛人」,惟招聘合適人選較困難,會繼續招聘以應付該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