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 | 事後披露死傷人數 中國做法值得印度效仿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中國官方媒體2月19日披露中印2020年6月加勒萬河谷衝突的來龍去脈,圖片、文字、視頻等各種形式的報道十分詳盡。這是中國官方第一次公開當時對峙衝突的戰況。死亡的四名士兵和受重傷的一名軍官迅速在內地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

2020年6月加勒萬流血衝突事發後,一時間眾說紛紜,猜測中方傷亡慘重的有之,認為中方挑釁的也有之。輿論傳播最廣的則是印度方面公布的消息。

印度在事發後第一時間公布了死亡20名士兵的姓名和照片,並為這些士兵舉行了隆重葬禮。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2020年7月初突然現身中印邊境的拉達克地區,並對當地印軍發表講話,盡展強硬姿態——反觀中國則並沒有第一時間披露死傷人數。

應該說,此時距離事發已經8個多月。中國延後宣布戰況,釋放了不願意擴大事態,儘量緩和局勢的極大誠意。

解放軍出動運-20專機護送犧牲士兵遺骸:

+2

在中國官方的口徑中,談判是基本的基調,出面發聲的是中國外交部和解放軍西部戰區,看不出形勢不可控制、大戰一觸即發的危機感,中國國內的輿論當時也並未因加勒萬事件沸騰。和印度舉國群情激奮,下至普通公民上至印度總理頻頻表態相比,中國一度處於輿論戰下風。

而放在今天的環境審視中國處理事態的整個過程,應該肯定這樣的負責任擔當。

和平年代,一星半點的衝突就可以點燃輿情。戰爭永遠比如空氣般存在的和平來得更刺激,更吸引人眼球。中方死亡4人,印度死亡20人,這種對比是絕好的渲染大勝利的素材。中國選擇事後披露戰況,而非當即為對抗氛圍添火,表明中國首先考慮的是大局,並不想刺激印度激化矛盾。

推薦閱讀:央視公開加勒萬河谷衝突現場片段 團長祁發寶血流披面

中國將中印關係與邊界事態以及民意進行了有效的區分,非常清楚中印兩個大國保持關係和睦的重要性。保持克制,撲滅任何有可能影響兩國關係大局的火苗尤為重要,將邊界糾紛放在中印關係的大局框架下考慮,比針鋒相對引入民意更有意義。

在經歷「百年恥辱」之後逐步復興的中國,內地的民族主義情緒逐年升高,大國的自信稍不加控制就會淪為過度的民族主義。後者斷不應成為國家戰略決策的驅動力。當政治抉擇不得不考慮「民意正確」時,也就極容易成為不正確的決定。

選擇在事後披露詳情,引導輿論往愛國的正能量發展,而非民粹的方向發酵,這是正確的方式,既掌握了控制事態的尺度和分寸,亦給印度政府留足了迴旋的空間。

中印本輪對峙吿一段落,兩軍從班公湖撤離:

+3

進一步言之,邊界衝突舉世矚目,這是中印關係的考驗,同時也是中國展現其自身國際形象的考驗。

復興的中國應以何種姿態處事?處理中印對峙的過程至少說明,中國正在擺正自己的大國位置,不再事事以弱者的角色做自我定位,逐步做到有禮有節,逐步做到「以大事小以仁」。

追逐大國目標的印度,應該和中國一樣以大國的視野、智慧妥善處理兩國衝突。與中國相比,印度當時燃燒的輿情,是由印度獨特的國情決定的,莫迪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與民粹共存。觀其言行,莫迪亦是一位有着長遠而睿智的眼光,且有相當政治手腕把握民情的領導人。不過如果任由民族主義情緒燃燒,總是選擇事後付出更大的成本引導輿論,雖事出有因,但一朝玩不好,終會被民族主義之火所傷。

國際風雲變幻,中印關係的重要性已經容不得任何一方有玩火的僥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