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肉望社會・三|彈性素食成發達國家趨勢 植物肉銷售每月翻倍

撰文:伍振中
出版:更新:

近年工業化肉類食品常被詬病,導致草原牧地逐漸消失、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和威脅生物多樣性。愈來愈多國家鼓勵民眾「少吃肉」和「無肉」飲食,既對地球好,對國民健康亦好。在環保與健康兩大風潮帶動下,願意「彈性素食」的人也愈來愈多。
但不能否認,油香汁美的肉食菜式的確是各方食客難以抗拒的美味。一旦忍不住想吃肉,但同時亦想恪守「無肉」飲食,那怎麼辦呢?近年,各家植物肉產品大行其道,正是迎合這類顧客應運而生的潮流趨勢。
此為【低肉望社會】專題報道之三

承上篇:低肉望社會・一|全球糧食危機非危言聳聽 反思「替代肉」未來低肉望社會・二|新加坡破天荒開放培植肉市場 為肉類寫下新定義

除了為糧食危機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外,「替代肉」的出現,尤其現已技術成熟的植物肉,在消費市場的主要招徠對象,其實就是在發達國家生活的「彈性素食者」(flexitarian)。

國際學術期刊《Public Health Nutrition》的論文指出,約三分之二美國人正減少吃肉,當中又以紅肉和加工肉類(如煙肉、火腿、香腸等)為主。市場調查機構尼爾森(Nielsen)在2017年的統計調查指出,全美國約3%人口自稱為純素食者(vegan),約6%人自稱為進食蛋和奶的素食者(vegetarian)。

出於健康、環保、動物權益等原因,不少人開始願意調整飲食習慣,逐漸減少吃肉,或者選擇一些沒有肉類成份的植物肉。(Getty)

英國國家社會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Social Research)的社會調查報告顯示,接近三成英國人「正在逐漸減少吃肉」,當中接近六成人指是出於健康原因,其他因素還有節省開支、關注動物權益、關注食品安全和保護環境等。

再看一看歐洲的例子,在「無豬不歡」的德國,當地的豬肉進食量近年大幅減少。市場調查公司Mintel一項調查顯示,德國有約7%人自稱為素食者。更甚的是,16至24歲年齡層當中有15%自稱素食者,比例相當高。

總部位於德國柏林的歐洲第一間純素連鎖超級市場Veganz在去年底發表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現今約有22.9%歐洲人符合「彈性素食者」的定義,觀乎個別歐洲國家,奧地利、德國和葡萄牙擁有最多「彈性素食者」,分別佔整體國民人口的31.8%、30%和28.6%,受訪者選擇「彈性素食」的主要考慮因素為追求健康及可持續發展。

位於德國柏林的純素連鎖超級市場Veganz,一位顧客正在選購素食食品。(Getty)

彈性素食者的福音? 植物肉銷售翻倍

當人民解決了溫飽問題,確保身體吸收足夠營養後,便會開始關注與飲食習慣相關的健康問題。發達國家愈來愈多人選擇少吃肉,甚至茹素,就是因為擔心吃肉對身體帶來負面影響。當然,也有些人是因為動物權益、環保等因素而減少吃肉。

「替代肉」可以滿足因健康、環保等理由而減少吃肉的人士或「彈性素食者」的需要。若消費者希望在日常餐單中適量地以素食取代肉食,或難以全面摒棄肉食需求,可以選擇口感和味道都與普通肉相近的「替代肉」。

近年在大型超級市場,植物肉已成為必備的肉類產品之一,雖然其價格仍然偏貴,但消費者的接受程度愈來愈高,這也反映了「替代肉」面對「彈性素食者」消費者群體的策略恰到好處。

不計現今仍未廣泛投入大眾市場的培植肉,植物肉的全球銷售量近年來有明顯增長,其中又以美國市場尤為顯著。

(香港01製圖)

尼爾森在2020年的數據顯示,植物肉產品每月銷量幾乎都比前一個月翻了一倍,其中在3月份,植物肉銷售量同比上升了231%。

美國調查機構The Good Food Institute分析市場數據後指出,去年3月21日起的一周,植物肉銷售量錄得高達454%的同比升幅。當中固然與疫情導致鮮肉製品短缺有關,但這亦反映了植物肉產品經過新冠肺炎一役後,成功打進大眾市場。

無論是在新興國家市場為了應對糧食危機而未雨綢繆,或是出於發達國家民眾「為自己,為地球」的身心健康考慮,都促使外界認真思考「替代肉」的必要性和急切性。

(香港01製圖)

隨着生物食品科技和自動化生產技術愈趨成熟,植物肉已成為大眾商品,亦期待培植肉在不久將來進入量產及商業化銷售階段。屆時當「替代肉」成為普羅大眾餐桌上的「常客」,會否為下一代的「肉」帶來新的定義?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53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22日)《走進低「肉」望社會》。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3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香港需要怎樣的財政司司長?

駱惠寧新春講話 「變與不變」深意,港人聽懂多少?

終審法院拒允國安嫌犯保釋 黎智英保釋案的標誌性意義

走進低「肉」望社會

茫然人生的燈塔?矽谷精英迷上古希臘斯多噶哲學

退休教師悉心營造 浪貓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