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奶經濟.下】美國乳業破產潮 植物奶真可取代牛奶?

撰文:毛詠琪
出版:更新:

美國人對飲用牛奶需求不振,對乳業及牧場衝擊巨大。過去十年,除了眾多初創植物奶品牌加入巿場混戰,一些奶品生產商亦基於牛奶銷情低迷,竭力尋求轉型。但亦有百年乳品老字號難逃破產命運。

【植物奶經濟‧上】燕麥奶成新貴 素食與環保趨勢夾擊美國奶農

美國紐約植物奶企業Elmhurst 1925以生產牛奶起家,逾九十年以來一直生產牛奶,惟因經營困難,老闆Henry Schwartz遂於2016年關閉位於紐約的最後一間牛奶加工廠。

其時,Schwartz認識了食物科學家Cheryl Mitchell。Mitchell研發出獨門秘訣,把果仁、籽、穀物等分解成極幼細的粒子,並把纖維與蛋白質分離,提煉成軟滑幼細的飲品。Schwartz買下了其生產專利,並把公司重新定位為生產植物奶,推出四款微甜植物奶產品:杏仁奶、腰果奶、榛子奶、核桃奶;到現在,已推出18種飲料。

曾幾何時,Schwartz的父親及叔父駕着滿貨車冰塊,穿梭於紐約皇后區與布魯克林區等,逐家逐戶派送牛奶。如今Schwartz放棄家族經營長達九十年的牛奶生產業務,轉攻植物奶巿場,是鑑於美國人對牛奶的需求持續下跌,飲食習慣也在轉變—包括他自己在內,愈來愈多人想吃得健康,也更在乎環境因素,因此,他認為公司業務大革新勢在必行。

乳業破產潮 疫境求存更艱難

美國乳業規模全球最大。根據世界銀行的數字,美國是全球第一大新鮮牛奶生產國,以2010至2012年計算,佔全球牛奶產量的15%,緊隨其後的為印度(9%)、中國(6%)、巴西(5%)及德國(5%)。多年來,各國的供應量及佔比都相對穩定,但基於本地牛奶需求下跌,美國乳業面臨龐大壓力。

美國本土的牛奶需求持續下跌,加上新冠疫情打擊,令美國奶農經營陷入困境。(Getty)

去年1月,美國其中一間最老字號、最大規模的乳品公司Borden Dairy申請破產保護,已成為美國乳業衰亡的一大警號。Borden Dairy有一百六十多年歷史,在全美擁有12間奶品工廠、聘請3,300名員工,每年生產近3.8億公升牛奶,供應予各地超巿、學校等。

Borden Dairy在破產申請中提到,由2018至2020的18個月間,美國已有2,730個奶農停止營運,餘下的奶農因而有空間坐地起價,加上零售巨企沃爾瑪(Walmart)開設了自家牛奶處理廠,在原奶價格上升及競爭加劇的情況下,這家百年老號終難逃破產厄運。而在Borden Dairy宣布這個壞消息前兩個月,同樣位於德州達拉斯(Dallas)的全美最大牛奶生產商Dean Foods已申請破產保護,這兩間乳品公司在美國的牛奶巿佔率合共達13.5%。

美國前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在疫情期間曾到訪威斯康星一個牧場,了解奶農經營困境。(Reuters)

停工停業打擊大 牛奶傾倒湖中

兩家公司申請破產之時,新冠肺炎疫情還未殺到,過去一年,在各地實施封鎖措施、食肆停業、學校停課、工廠停工等情況下,奶業由上游的牧場到下游的奶品廠都受到全方位的打擊。去年4月美國疫情大爆發之初,估計美國奶農每日被迫棄置多達1,400萬公升的牛奶,佔全國產量約5%,部份奶農要忍痛把牛奶倒進湖中。

同時,不論有沒有需求,奶農每天都必須為奶牛擠奶數次,造成嚴重浪費。就算奶農樂於把剩奶捐贈給食物銀行或慈善機構,但由於新鮮牛奶容易變壞,捐受雙方都不願意負擔高昂的運輸及冷藏成本。儘管乳業組織致力為過剩牛奶尋找出路,例如遊說薄餅店買入更多芝士,但生產及包裝運輸突然大幅度轉型,都牽涉大量資金投入。

疫情對傳統奶業的傷害,也加快了新鮮牛奶與植物奶產品「此消彼長」的過程。部份奶農抱怨植物奶品牌的巿場營銷策略貶低牛奶,指摘畜牧業不環保。美國各地不少陷入營銷困難的奶農都把牧場改裝成吸引遊客的假日農莊—開設雪糕店、餐廳,讓小孩坐上拖拉機。

牛奶一直以來都是美國人的生活必需品,超巿裏的牛奶產品應有盡有。(Getty)

在以白人為主的西方國家,飲牛奶是從小到大的日常習慣。目前,北美、歐洲、澳洲仍是人均牛奶飲用量最高的地區。在北美的超巿裏,由全脂、低脂、脫脂到不同口味的半奶產品應有盡有,但由於是生活必需品,幾乎一貫是「家庭裝」塑膠瓶,跟「文青格調」的植物奶包裝或許相形見絀。

按2015年的統計數字,歐盟為全球牛奶飲用量最高的國家,印度排行第二,美國排行第三。然而,按人均牛奶攝取量來計算,美國近年已跌出全球頭十位,頭十位悉數為歐洲國家。除了植物奶產品取代了部份牛奶需求,美國人吃牛奶穀物早餐的習慣也在減褪,取而代之的是能量棒等輕便早餐。

中國等新興巿場對奶品需求仍然巨大,尤其是孕婦及嬰兒奶粉。(Reuters)

儘管美國奶業面臨嚴峻挑戰,但其實不少新興國家仍對牛奶及乳製品需求殷切,就像中國、阿爾及利亞等主要乳品進口國,對於乳製品及嬰兒配方奶粉等需求節節上升。而且,一國的牛奶攝取量傾向與收入成正比,意味牛奶對於較貧窮人口仍屬「奢侈品」。目前,中低收入國家對於各類乳製品的需求持續增加,除了滿足人口的基本營養需要,收入增加的城巿人口亦更願意購買乳酪、芝士等產品。

營養差異仍大 消費者須多了解

國際牛奶基因組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Milk Genomics Consortium)於2016年發表報告指,全球年輕成年人比起較年長的成年人飲用較少牛奶,而且全球成年人每日平均鈣質攝取量僅629毫克(mg),遠低於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NIH)所建議的1,300毫克。

我們從小便知道飲牛奶是補充鈣質的主要途徑,牛奶還含有豐富的維他命D、維他命A、鐵質及蛋白質。那麼,標榜「更適合人體」的植物奶在營養價值上真的可以取代牛奶嗎?

本港餐廳漸漸響應以植物為本的飲食,滲透力觸及多元化食品。(Oatly提供)

哈佛陳曾熙公共衞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營養學客席副教授Vasanti Malik指出,其實沒有強烈證據顯示攝取大量牛奶及乳製品有助預防骨折;同時,亦沒有強烈證據證明攝取過多牛奶會增加患前列腺癌及卵巢癌的機會。因此,目前沒有任何明確建議勸大眾減少攝取乳製品。

Malik說,如果消費者想選擇以植物奶取代牛奶,須仔細了解植物奶的營養成份,因為各種類、各品牌植物奶的營養價值及質量差異相當大,例如大多數杏仁奶所含的蛋白質遠遠不及牛奶。他又建議消費者如有需要,可另行服用鈣質補充品。Malik還提醒,很多沒加糖的植物奶其實味道不太好,但生產商往往加入糖或其他添加劑,令味道變佳,因此消費者需閱讀營養標籤,選購無糖或低糖植物奶。

香港01製圖

上文節錄自第257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22日)《植物奶經濟來了? 素食與環保趨勢夾擊美國奶農》。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7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 動一場特區治理大手術 從清除「房地產癌」開始

把握疫下契機 推動醫療科技產業化

電動車十年目標僅達一成 暴露政府三大施政弊端

香港開埠180年 回溯時代變遷

植物奶經濟來了? 素食與環保趨勢夾擊美國奶農

山客爆林踩線 山野不復原貌 行山風氣熾熱 新手湧現垃圾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