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圈定內圈?迴旋處指引不清 道路迷:如全港司機玩Black Magic

撰文:陳嘉慧
出版:更新:

談到迴旋處,駕駛者百般滋味在心頭,腦海即時閃過某次驚險或「燥底」的經歷。對乘客來說,迴旋處塞車亦是家常便飯。為何香港會有迴旋處?為何它易生意外,又常塞車?有何改善之策?《香港01》專訪交通工程師及道路研究愛好者,嘗試以交通規劃、城市發展、本港道路使用者教育等方面,解讀城中迴旋處。
(系列三之三)
外圈還是內圈?這個問題往往能引起駕駛者間的「撕裂」。事實上,運輸署指引寫明,無論是傳統式迴旋處,還是新式的螺旋處,行法相同。
然而在道路研究社社長邱益彰看來,運輸署指引上那個雙線、正圓、四個出口的「完美」迴旋處;然而現實的香港,也有許多不規則的迴旋處,「就算睇住藍書(《道路使用者守則》),都唔會知點樣行。」

守規則行內圈反而「冇着數」?

網上不時可看到有人聲討「外圈L」,所指的是一些無論駛往哪一個出口,都不願駛進內圈的駕駛者,使車流集中在外圈,拖慢車速,並引致路面混亂。迴旋處亂局全因駕駛者不負責嗎?邱益彰並不同意,「唔可以怪駕駛者,運輸署都有好多責任。」

相關新聞:迴旋處難入難出車禍頻生 西貢去年意外最多 交通工程師細數原因

運輸署指引寫明,無論是傳統式迴旋處,還是新式的螺旋處,行法相同,轉左行左線,轉右行右線,直行則兩線皆可。然而,網上討論多認為,當駕駛者走在路上,便會發現在舊式迴旋處行內圈,並非一定有「著數」,雖然行法正確,因為駛出迴旋處時要切線,萬一撞車亦可能有責任。

新舊迴旋處並存多年

將所有舊式迴旋處換成新式螺旋處,不就能解決問題?事實上,政府由2004年開始引入全稱「螺旋形迴旋處」的迴旋處,至今十多年,仍未能將完全取代舊式迴旋處。根據路政署數據,本港共有300多個迴旋處,但已改建為螺旋處的只有20個。

邱益彰認為,螺旋處優點更多,不但能善用兩條行車線,而不是「塞哂喺外圈」,而且方便駕駛者預早選定行車線。但他估計,螺旋處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取代舊式迴旋處,因為實際路面限制,「未轉的因為不能轉。」

相關新聞:迴旋處=大塞車?道路研究社:錯在城市規劃 最適合這類地方用

道路使用者守則十多年空白

邱亦指出,不少駕駛者不清楚迴旋處使用方法,亦是由於運輸處在解說、宣傳方面有多年的「空白」。他說,運輸署指,新式的螺旋處就在2004年引入,但《道路使用者守則》由2000年初沿用20年,至去年才更新,螺旋處使用方法要到去年才加在手冊中,「亦即是有15年的『空白』」,這些年裡學車人士不一定能掌握如何使用螺旋處,形容很不理想。

為何迴旋處經常撞車,主要是大家所認知的規矩不同。

而最新版的《守則》中,終加入螺旋處使用方法,但在邱益彰看來,運輸署指引上那個雙線、正圓迴旋處,非常完美;而現實的香港,因為規劃及環境限制,有橢圓形、三線,甚至出口單線的(兩線)迴旋處。他亦親身測試,按照指引駛入內圈,到出口時發現地上是一道單白線,自己一方是實線,即不能切線駛出迴旋處,螺旋處行法「唔work」。

邱親身測試,按照指引駛入內圈,到出口時發現地上是一道單白線,自己一方是實線,即不能切線駛出迴旋處,螺旋處行法「唔work」。(Google圖片)

猶如全港司機玩Black Magic

邱無奈說道,迴旋處的用法,就有如全港司機一同摸索出來的共識,是「全香港撞過十幾廿次車」後達成的共識,有如玩「Black Magic」,初加入時不清楚遊戲規則,唯有「靠估」。

就算睇住藍書,我都唔知點樣行。

更甚者,全港路試考場中,只有油塘路線會考到迴旋處。邱說:「準司機僅能靠紙上談兵,自己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