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環均益大廈三期爆垂直傳播撤居民檢疫 袁國勇:或有更多病例

撰文:李恩慈 林穎嫺
出版:更新:

西營盤均益大廈3期B座3樓10號單位有一家三口確診,相隔10多日,衞生署今日(31日)公布再增一名居於4樓10號單位的25歲男文員確診。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及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等於傍晚到該大廈視察,袁相信傳染由環境因素引起,擔心大廈存在垂直傳播,推斷3樓患者煮食或洗澡時,空氣向上流形成「煙囪效應」,帶病毒空氣被抽到上層單位,令住戶受感染。他提出居2樓以上10號單位的所有住戶須撤離,其他居民均須接受強制檢測,尤其是面向同一煙囪的9號單位居民。

衞生署表示,決定採取審慎的感染控制措施,除了有患者的兩個單位,會向均益大廈第三期B座所有樓層的10室單位(即2至23樓)沒有病徵的住戶發出檢疫令,並安排他們入住檢疫中心。若住戶出現病徵,會被送往醫院接受治療。政府又會引用強制檢測規例向均益大廈第三期B座發出強制檢測公告,提醒相關人士必須遵從強制檢測公告接受2019冠狀病毒病核酸檢測。

均益大廈3期B座爆垂直傳播,2樓以上的10號單位居民要撤離檢疫。(李澤彤攝)
+4

患者早前強檢呈陰性 周一發病

張竹君稱,均益大廈3期B座於本月中有居於3樓10室的一家三口(#11334、#11355、#11356)相繼確診,該大廈於17日曾被圍封,所有居民須強制檢測,當時住在4樓10室的男患者(#11468)檢測結果呈陰性,他卻於周一(29日)開始流鼻水,同日檢測結果呈陽性。

袁國勇說,男患者與早前確診的一家三口互不相識,相信傳染由環境因素引起,由於患者居住同一座向單位,擔心大廈存在垂直傳播。他指,3樓10室其中一人的病毒量相當高,CT值達13,推斷當患者煮食或洗澡時,空氣向上流形成「煙囪效應」,並經抽氣扇抽到屋內,令上層單位人士受感染。另一可能性是去水位地渠的U型隔氣失效,但他認為可能性較低。

9號單位廚房及廁所窗口面向同一天井

袁續說,10號單位與9號單位共用天井,而10號單位的廚房及廁所窗口也對着天井,「煙囪效應」或同時影響9號單位。大廈曾於2013年進行渠管維修,喉管狀況良好、乾淨、沒有破損,患者亦未曾自行改裝,播毒風險不高。

袁國勇指,居於2樓以上10號單位的所有住戶須撒離,「避免一路傳上去,唔敢怠慢,以免影響其他居民 。」而該大廈其他居民均須接受強制檢測,預料涉及900至1200人,他呼籲居民「唔好拖喼走,依家個案接近清零,機會唔好放過。」

+4

潛伏期長至21日 或有更多病例出現

對於男患者相隔10多日才確診,袁國勇指,病毒的潛伏期一般為10至11日,尤其病毒量較低的患者,潛伏期可長達14至21日,不能排除之後有更多病例出現。專家已在單位的抽氣扇、地渠、鋅盤底部及喉管縫抽取環境樣本化驗。

他建議市民使用廚房及廁所時,不要全關上門,開抽氣扇時不要開窗,並每日在U型隔氣倒水,減低受感染風險。

易小姐居於高層單位,仍擔心會不幸被感染。(林穎嫺攝)

來自內地的易小姐居於高層單位,她在本月25日才遷入,並非住在爆疫的10號單位,但仍擔心會不幸被感染,尤其是其年僅4歲的女兒不能接種疫苗,她提到丈夫日前已接種復必泰疫苗,她亦打算預約接種。至於大廈的衞生環境,她認為大廈衞生不俗,但未有留意天井情況。

這次是相隔約50日,再次要撤離居民檢疫。鰂魚涌英皇道惠利大廈2月初爆疫,同月8日封區檢測發現3宗初步確診個案,其中兩人跟之前確診個案(10608)同座向。袁國勇到大廈視察後指出,該大廈有7名居民染疫,當中6人住在04室單位,相信隔氣管已失效,而1404室住戶最早發病,或會產生「煙囪效應」,當上層住戶使用抽氣扇時,空氣可走進室內引致傳播,由於04單位明顯有危險,故經商量後政府決定04室單位所有住戶都撤離入住檢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