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星專訪|焚化爐屬必要 倘垃圾收費「難產」憂減廢事倍功半

撰文:勞敏儀 黃金棋
出版:更新:

環境局新一份環保藍圖,訂下2035年「零廢堆填」願景,惟舊藍圖「成績」強差人意,被質疑減廢目標會否再次淪為「空頭支票」。
局長黃錦星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過去已撒下不少「好種子」,在適當時自然開花結果,但承認要達至中期目標已具挑戰,重申垃圾收費若不能及早通過,即使有好的設施,減廢也只會事倍功半。
新藍圖加入更多篇幅談及「轉廢為能」,除將於2025年啟用石鼓洲焚化爐,政府亦正研究興建另一座焚化爐。黃認為,有需要將未能處理的回收物料,適當焚化處理,將其資源化,減少直接棄置堆填區,對比其他先進地區,香港起步是慢了。

黃錦星專訪系列:

黃錦星專訪|商用車電動化時間表要等多4年 需時累積本地經驗

黃錦星專訪|《氣候行動藍圖》將交代供電零碳排 料增可再生能源

環境局發表新一份環保藍圖,局長黃錦星承認要達至中期目標已具挑戰性。(張浩維攝)

環境局今年2月初發表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下稱新藍圖),中期目標是透過垃圾收費,將都市固體廢物的人均棄置量,逐步減少40%至45%;同時將回收率提升至約55%;長遠則透過足夠「轉廢為能」設施,擺脫依賴堆填區直接處置廢物。黃錦星在藍圖發表日,曾呼籲公眾「向前看」,惟2013年5月推出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下稱舊藍圖),多項減廢目標「走數」,14年後新藍圖能否做到「零廢堆填」,被畫上問號。

黃錦星在訪問中承認,回收率要由大約3成,提升至超過一半具挑戰,其中「廚餘」及「廢膠」更是關鍵。本港廚餘棄置量,在各類廢物中長居榜首,但回收率不足4%,黃稱,需要多管齊下、善用科技處理,例如發展廚餘廠,以及在污水處理廠進行「廚餘與污泥共厭氧消化」,既能加快回收,過程亦可產生再生能源,加上設施一址多用,免卻另覓土地,「能令1+1的效益大於2」。他續說,倘廚餘回收量成功提升一半(即每日處理約1,800公噸),相信已足以令整體回收率,提升至約45%。

家居廚餘回收方面,他透露初步有20多個私人屋苑,有興趣參與今年內推出的廚餘收集先導計劃,將廚餘運往本港首間廚餘廠(O.PARK1)變成電力。新藍圖中沒有提及第三、四、五期廚餘廠,他說,廚餘處理量由200公噸增至逾千公噸是「幾倍進程」,故不會放棄任何設施。

▼小蠔灣廚餘廠每日回收量落後目標近半▼

+2

黃︰回收非最終目的 最重要從人均棄置量著手

「唔止做得七七八八,直情係加零一」,黃錦星早前這樣形容在舊藍圖下所做的措施。他在訪問中指出,「(舊藍圖)為我哋向前落咗好嘅種子,喺適當時候開花結果,加快減廢進程」。 但他認為,回收非最終目的,以廢紙為例,「如果用少咗紙,電子化,紙產生少咗,紙回收率可能受影響」,最重要還是從人均棄置量著手,「人均(棄置量)減4成有好多挑戰、唔容易,目標係訂下可量化指標、時間表、路線圖,大家可以睇住去做......就算有差距,可以量度社會進程」。

勾劃新藍圖,同時檢視往日挑戰,「按量收費係重要基本盤、火車頭,訂立後其他配套可以事半功倍,如果無,好多嘢都係事倍功半」,加上全球回收產業在過去數年面對翻天覆地改變,亦影響回收表現,他這樣總結舊藍圖願景何以落空。

爭取現屆立法會通過垃圾收費

醞釀多年、先後經四屆政府處理的垃圾收費,條例仍在立法會審議,能否順利通過,須把握今屆餘下數個月的會期,否則要再重新走一次立法程序。環境局近月與議員召開非正式會議「拉票」,黃錦星指,議員傾向較長準備期,以及推行初期向市民免費派發專用垃圾袋,若合理也會盡量配合,努力爭取在現屆立法會通過。

黃錦星說,目前回收業面對最大挑戰是回收量不足,須透過垃圾收費鼓勵市民回收,令早已準備就緒的回收公司,可收到足夠數量的廢料「轉廢為材」。以用公帑在三區推行的「中央收膠」為例,他形容反應一半半,但相信若配合垃圾按量收費後,市民會要求物業公司、業委會參與計劃,減少棄置垃圾的支出。

黃錦星認為,回收業面對最大挑戰是回收量不足,須透過垃圾收費鼓勵市民回收,令早已準備就緒的回收公司回收足夠數量「轉廢為材」。(張浩維攝)

利用焚化處理不能回收物料 減堆填區壓力

新藍圖另一關注點,是本港將興建第二座垃圾焚化爐。黃錦星說,對比日本、新加坡及歐洲等地區,「轉廢為能」的硬件及政策雙軌並行,香港相比下起步較慢。面對反對再建焚化爐聲音,他稱「日本喺環保方面有代表性,你要理解點解人哋咁做(即興建焚化爐)」。黃解釋,面對無法回收的物料,在主要先進地區會以焚化方式處理,將其資源化,本港日後將多軌並行,減少堆填區直接處理垃圾的壓力,「我哋個藍圖其實好正路」。

政府目標是「零廢堆填」,但近期正為擴建將於2026年飽和的新界西堆填區向立法會申請撥款,預計擴建100公頃後,足夠使用多30年。黃錦星解釋,每日產生的垃圾上萬公噸,減廢轉型需時,例如廚餘「轉廢為能」需要約10年,才能達到較高比例,日後仍需要堆填區處理不能回收或「轉廢為能」的物料,例如灰燼、惰性廢料,故認為堆填區仍有存在需要,而該擴建面積建議已屬「較持平估算」。

任內訂路線圖 靠往後政府持續推進

本身是建築師的黃錦星,自2012年7月起出任環境局局長。被問到及會否有機會再做多一任,黃錦星沒有正面回應,他指,任內盡量希望為本港環保範疇訂立路線圖,爭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往後需要下幾屆政府持續推進,每5年一檢總結經驗,「做得無咁好,未必係壞事,有時更進取善用創新科技,試嘅過程一定有跌宕,最緊要終結經驗,幫助我哋向前行,行得更暢順、更加好。往後咩人做、邊一屆政府,都係一啲基礎,做得更加好」。他笑言,即使以市民身分,也可看著政府推展、落實藍圖。

黃錦星沒有正面回應會否爭取連任環境局局長,稱任內盡量希望為本港環保範疇訂立路線圖,爭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張浩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