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男子幼時意外失右腿 考獲博士學位研發智能電動義肢助殘疾人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今年34歲的孫小軍來自貴州農村,9歲時他因一場意外右腿被截肢,多年來一直靠拐杖行走。截肢後的孫小軍並未放棄對生活的希望,他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取博士學位,並於畢業後帶領團隊經過5年的時間研發出智能電動義肢(內地稱「假肢」),為傳統義肢加上「肌肉」。
近日,孫小軍穿著自己設計的電動義肢獨立行走、上下樓梯,甚至還圓了他爬山、踢球的夢想。孫小軍說,「希望我研發的假肢,除了幫助有需求的殘疾人外,還能夠幫助老年人更好地行動,讓他們的生活更加便捷。」

孫小軍出生於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的一個山村里,9歲時因摔傷導致骨髓炎癌變,整條右腿被截肢。截肢後,孫小軍的父親告訴他,「你現在做不了農活,只有好好讀書,才會有更好的生活,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被父親激勵的孫小軍將經歷都傾注在學習中,於2006年,被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院錄取。

讀取大學期間,孫小軍獲得了赴日本東北大學交流學習的機會,「每月8萬日元(約合5700港元)的獎學金,為我節省了一大筆生活費。」2010年,孫小軍考入日本東京大學進一步深造,「當時主要是學習燃料電池,想為全球能源行業作出貢獻。」後來,他在日本第一次穿義肢時發現,長時間使用義肢腿部會有不適的感覺。「我自己是工程師,我就想著為什麼不能研究一個更加輕便、更加智能、更適合自己的假肢呢?」

於是,2015年10月,孫小軍放棄了高薪、穩定的工作,回到東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修智能機械信息學專業。他在人型機械人JSK實驗室開始了動力式智能電動義肢研發工作。隨後,孫小軍在深圳成立專門研究智能電動義肢的深圳健行仿生技術有限公司。孫小軍介紹指,目前他和團隊成員所研發的動力式智能電動義肢,利用了機器人技術,通過傳感器感知用戶的意圖,然後在適當的時間提供恰當的助力,「有了肌肉後,就可以做很多事情。」穿上自己設計的智能電動義肢,孫小軍個人亦感到意外。

孫小軍表示,目前智能電動義肢的研發還處在小批量生產階段,「準備今年10月將智能電動義肢推向市場,讓更多的下肢殘障人士能夠享受到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帶來的福利。」他還說,「我們團隊現在主要考慮降低研發生產成本的問題,盡可能地降低義肢的價格,讓更多有需求的人都能夠使用上假肢。」

(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