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創金融海嘯以來新高 通脹陰影再次降臨美國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彭博社數據顯示,追蹤23種原材料的彭博大宗商品現貨指數(Bloomberg Commodity Spot Index)已升至近十年來的最高水平。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市場研究公司IHS Markit的數據顯示,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上漲將全球製造業產出價格的指標推至2009年以來的最高點,而美國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則達到了200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相關文章:通脹加劇引發市場焦慮 聯儲局安撫難起效

隨着大宗商品漲價向產業鏈下游傳導,美國的物價已經開始騰飛。美國4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增速錄得4.16%,顯著高於3月的2.62%,創下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新高。此外,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增速錄得2.96%,顯著高於3月的1.65%。

對於輸入型通脹(指由於國外商品或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引起國內物價的持續上漲現象)而言,美國有一段很深刻的記憶。

美國4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增速錄得4.16%,創下金融海嘯以來的新高。(新華社)

關於通脹的慘痛記憶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作為全球主要石油供給方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報復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此舉導致國際油價暴漲,並引發第一次石油危機。截至1974年3月OPEC禁運結束時,國際油價的漲幅已經接近300%,從原來的每桶3美元左右上漲到每桶近12美元。

當時,美國本土的原油生產規模不能自給自足,對海外進口原油的依賴度較高。因此,國際油價上漲對美國的衝擊極大,導致美國物價水平飆升。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到1974年底,美國CPI的同比增速已經突破12.3%,剔除了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增速也超過了11%。

通脹的快速上升讓美國的經濟繁榮期戛然而止,美國經濟於1974年陷入「滯脹」(指物價上升,但經濟停滯不前)。為了控制通脹水平,美國政府不得不縮小赤字規模,經濟在失去財政刺激的情況下只能緩慢恢復增長。一直到1978年,美國的核心CPI同比增長率也沒能回落到6%以下。

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還未從第一次石油危機中完全恢復的美國經濟又迎來第二次石油危機。國際油價從每桶15美元左右一路上漲到近每桶40美元,美國國內物價也隨之水漲船高。1980年6月,即便是剔除油價影響的美國核心CPI也錄得了13.6%的同比增長率,達到有月度紀錄以來的最高值。

聯儲局表示縱使通脹走強,但未有影響當局的計劃。(新華社)

物價飆升令美國經濟在1980至1982年的兩年間持續衰退,1982年年底,美國失業率已經突破10%,美國就業市場迎來了最黯淡的時刻。可以說,第二次石油危機令美國經濟再次陷入滯脹。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4月CPI同比增速超出市場普遍預期。這表明,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美國的通脹前景可能不會按照多數人的預想演進,美國關於通脹的慘痛記憶或許將再次成為現實。做成美國今次通脹的誘因為何?詳情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節錄自第265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17日)《CPI創金融海嘯以來新高 通脹陰影再次降臨美國》。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5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少干預」人口政策 「少子化」後患無窮

政府購入奧運轉播權 推廣體育不能單靠電視

以色列衝突管理失敗告終 不解決以巴矛盾 和平只是表象

治港新勢力蓄勢待發

從鐵路到「蠻驢」 中國物流大爆發

「終審法院」續封特朗普帳戶 網上言論該由Facebook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