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力量除了來自肌肉還有神經系統|搏擊選手的體能訓練(四)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過去數篇我們主要討論的是「氣」的問題,即所謂的「體能」表現。而正如第一篇提及過,當我們以廣東話授課的環境當中,「體能下降」的口語多數是「唔夠力」,那麼,關於所謂的「力」和「力量」,又是如何可以提升呢?
文章作者:鍾禮賢
作者簡介:專項研究武術的運動教練,國際跆拳道聯盟國際教練,黑帶五段師範。同時持有多張運動訓練相關證書。
【武備志】編輯團隊校對

▍「力從地起,腰馬合一」的科學化名詞:「動力鍊」

在習武的日子,或者在不少功夫的影視作品中,不少師傅指導新手,都經常提著「力從地起,腰馬合一」之類的形容詞,大約就是指出,力量的來源不是單靠上半身的動作,還得要從下半身開始發力,才能發揮更大的力量。

在於運動訓練的理論當中,有一個專用名詞稱為「動力鍊」(Kinetic Chain),所謂的「動力鍊」,也就是身體的發力流程。之所以稱為「鍊」,是因為整個發力的流程是一條線性的,環環相扣,當其中一部份出現問題,即會影響整個動作的最後發力表現。

以「力從地起,腰馬合一」來出拳作為解釋,那就是說,出拳的時候,最先發力的地方該由靠「地」的部份開始(即腳),繼而通過腰腹(腰馬),最後到達手部肌肉以拳頭發揮力量。整個發力過程環環相扣,理論上,參與的肌肉群組越多,所能產生的力量便會越大。

然而,坊間最常見的提升力量的方法,就是直接針對發力的最後部份來練習肌肉力量。例如想提升拳擊力量,便依賴手部肌肉訓練之類。即使不是使用健身器械式的阻力訓練,也會用自身重量訓練來達至這個效果,例如以掌上壓提升拳擊力量,深蹲提升腿擊力量等等。

雖然這種訓練很直觀,就是哪裏發力,便練那裏。但是,如果回想上文所提及「力從地起,腰馬合一」的理論,那這種直接的訓練方法是否出了些問題呢?更有甚者,我們經常看見一些滿身肌肉的壯漢,在參與搏擊運動時,看似力量滿滿卻在執行搏擊動作(如拳擊,踢擊等)時總是不如想像中好,當中的問題出在哪裏?

延伸閱讀︰

長跑對提升體能有用嗎?  搏擊選手的體能訓練(一)|來稿文章

談大家都經歷過卻忘記了的肌耐力訓練|搏擊選手的體能訓練(二)

搏擊選手的體能訓練(三):從粒線體開始提升體能|來稿文章

▍運動動作的構成:神經肌肉系統(Neuromuscular System)

事實上,上述的肌肉訓練並不是無助於整體發力,但是肌肉卻不是一個動作的唯一參與者。一個動作之所以能夠出現,是基於神經系統的傳遞產生動作的指示,繼而引導肌肉去執行整個動作。而整個透過神經發出指示,召集肌肉參與的運作模式,學名稱為神經肌肉系統(Neuromuscular System)。

神經肌肉系統與一般所說的肌肉系統最大的差異,在於訓練時更在意產生動作的「效率」而不單是力量。即是在人體產生一個動作的時候,整個人體的不同肌肉的參與和不參與的能力。

所謂的「肌肉不參與」,就如很多新手學習出拳的時候總是很不自覺地「聳肩」,在於運動分析而言,這個聳肩的動作是多餘的動作(先不計算主動聳肩以作防守架勢之用),因此傳統師傅也會有「鬆肩」的口令,提醒學員放鬆肩頸肌肉,這種主動地令某些肌肉不參與在動作當中,就是所謂的控制「肌肉不參與」能力。

與此同時,一般健美型的壯漢,肌肉的訓練卻大多依靠「孤立性訓練」來訓練單一肌肉。比如想要更大的二頭肌,便在訓練動作中盡可能只令二頭肌參與動作,並強調其他肌肉的「不參與」,從而提升單一肌肉的訓練效果,以使該肌肉變得更為厚實。

但是,透過「孤立性訓練」所訓練出來的肌肉,其所熟悉的動作,便是「孤立性動作」。因為在其肌肉的運動過程當中,神經系統所發出的指示,除了強調單一肌肉的發力,更重要是抑制了其他肌肉的參與,使得該肌肉要和其他肌肉需要串連用力的時候便會顯得非常不習慣。

▍提升神經肌肉系統與動力鍊的運作效率

現在我們知道,當訓練一個動作的發力時,需要考慮上述兩項元素:

一)動力鍊:一個動作的發力大多都並不是由單一肌肉發力的,就如「力從地起,腰馬合一」一樣,發力是一個整體肌肉群組參與的流程;

二)神經肌肉系統:動作的產生除了肌肉本身,更會受神經肌系統影響,所以在訓練動作時應該關注訓練的動作能否強化(或會否弱化)目標肌肉的參與(或不參與)。

因此,當我們設計提升搏擊運動員的力量訓練時,可以從以下方向思考。

+1

一)動作本身參與的肌肉群組?

以直拳動作為例,先不討論下半身的肌肉,單是上半身的肌肉參與群組包括了腰腹位置的腹肌群組(特別負責轉腰的腹內/外斜肌),負責抬高手臂的三角肌,負責把手臂向前推的胸大肌,負責把前臂伸直的肱三頭肌,以至把拳頭鎖緊的前臂肌肉群組等等。

二)訓練動作的設計考慮?

當了解到產生一個動作所參與的肌肉後,便該針對目標肌肉設計訓練動作。但在設計訓練動作的過程當中,必須考慮相關動作會否對最後所希望獲得的運動表現有直接獲益。

再以直拳動作舉例,掌上壓的訓練動作或許比起坐姿推胸的器械訓練更為有效。其中原因是因為坐姿推胸的動作相對地孤立了胸部肌肉單獨訓練,但掌上壓的動作則大幅提升了核心肌群的穩定性訓練。如果想要更準確地訓練出拳的相關肌肉,更可以考慮拉力帶或滑索機的出拳訓練,則能更針對相關動作。

簡單而言,要讓力量有所提升,除了要提升肌肉水平以外,更重要的是有否把動作的整體細項逐點分析,當能夠把動作分析得越精準,見微知著,所產生的效果便會更為有效。而老師傅們像咒語般的口訣,也是充滿了科學,日後另文再述。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武備志立場。)

武圖App2

重溫李小龍十大經典金句︰【點擊圖片放大觀看】

+8

包括香港在內,現時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術愛好者,嘗試重塑大槍技法。他們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錄》。點擊圖片,觀看香港八極拳協會盧韋斯師傅的示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