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釣50年.重來|放下意識形態 重新認識國家

撰文:黃舜煬
出版:更新:

保釣運動走過50年。在這五十年間,香港人由國族認同走向本土認同,而對國家的抗拒和疏離感,藉由雨傘運動和反修例風波的發生,而推向極端,最終卻換來一條極為強硬的國安紅線——《港區國安法》。香港社會應該好好冷靜下來,放下意識形態,重新認識國家。
保釣50年系列報道四之四

承接上文:

保釣50年.覺醒|香港人還愛國嗎?

保釣50年.渾沌|在回歸中掙扎的國族認同

保釣50年.決裂|由「血濃於水」走向「陸港對立」

2019年的反修例風波,正是源於港人不信任內地司法制度而起,不少人誤以為修例後,內地可以隨意捉拿在港觸犯內地法律的港人過境,對政府能夠否拒絕來自內地的不合理引渡申請存疑,擔憂內地會以非政治罪名來「引渡」異見人士。

對內地司法制度的恐懼和對香港政府多次強推爭議政策的不滿,促使市民走上街頭。當示威者喊出那句「香港人,加油!」時,背後隱含着「我者」和「他者」的對抗—無懼「中共」打壓而走上街頭的「香港人」,將個人與城市的命運連繫起來,推動「本土」共同體的構成。

示威人士的口號,由「香港人加油」變成「香港人反抗」。(盧翊銘攝)

而當百多萬人的和平示威被管治者的胡亂推搪,示威者訴諸更激進的手法,以堵路、衝擊等暴力方式與「失信」的警方對峙。市民自然會同情激進的示威者,搬出「兄弟爬山,各自上路」的口號,消除共同體內部的分歧,一致對外。

但本土的共同體並非要追求「獨立」,香港民意研究所於2019年10月公布有關「公民社會贊助計劃 — 香港獨立」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有83%人不贊成獨立,僅有11%支持,5%未有取態。反而,示威者口中的「五大訴求」背後,述說的是社會長年的不公和深層次問題,才是市民的怨氣所在。過去,特區政府假以「積整不干預」之名主導經濟和社會發展,一方面幻想能夠以「滴漏效應」平衡各階層的利益,實則向商界傾斜,少數財閥及政治精英長期壟斷權力,貧富懸殊嚴重,亦成為解決問題的攔路石;另一方面,以為可以依靠專業服務、金融等四大支柱,僅推出「口號式」的六大優勢產業和雜亂無章的產業發展政策,令產業發展單一、階級固化,市民無法分享社會發展的紅利。而在開放「自由行」時,只以兩地文化差異理解決衝突,卻無視社區承載力和社區配套等重要議題,令到陸港矛盾日漸深化。

講了「六大優勢產業」多年但支撐香港的仍然是「四大支柱產業」。 (林振東攝)

最為關鍵的是,香港在回歸初期未有從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積極融入區域發展,視內地為「落後」之地,對國情的認識嚴重落後;而香港在「去殖民化」的同時,卻未有糾正英殖時期「去政治化」的教育觀念,令市民的家國觀念長期停留在「河水不犯井水」和「黨國分離」的「一國兩制」錯誤認知之上。當社會的深層次矛盾積習,市民的怨氣在體制內無處宣洩,在尋找以「真普選」等政制改革作出路時陷於迷失,自然會遷怒於「他者」——內地和中共,打爛中資企業的玻璃,塗黑中聯辦的國徽。

逆難而上 重建愛國情操

然而,持續的示威活動並沒有改變香港為中國領土這一事實,反而引起中央對「港獨」勢力無比警惕,最終為香港劃下一道極為強硬的國安紅線——《港區國安法》,分裂國家罪、顛覆國家政權罪、恐怖活動罪及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這些港人為之恐懼的罪名,終在香港落實。選舉改制更港人日思夜想的「直接普選」變得更為遙遠,「為自由抗爭」反而令本來可以「循序漸進」的政制改革走了回頭路。

《港區國安法》詳細列出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恐怖活動、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4類犯罪行為的具體構成和相應的刑事責任。(路透社)

在反修例風波之後,企圖發起「攬炒十步曲」的民主派人士——爭取立法會35席以上、否決政府所有撥款申請、迫使特首辭職及特區政府停擺、中央政府大舉拘押民主派領袖、迫使西方國家對中共實行政治及經濟制裁,相繼被控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和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即使他們「成功爭取」西方國家對中共實施制裁,但中共對維護領土完整的決心卻絲毫未有動搖。

而在2012年「成功爭取」的「反國教」,亦以「公民及社會發展科」來取締飽受爭議的通識科作結,課程以「一國兩制」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三個主題為核心內容,要求學生往內地考察,加深個人對中國國籍和中國公民身份,以及維護國家安全的意義。

或許七十年代初的「迷失一代」跟反修例風波之中的年輕人頗為相似,在英國殖民地下「中國」身份認同的迷失,以保釣為契機激發出愛國主義情緒,以及今日在「一國兩制」的矛盾和政府的失政下,轉化而成的「港人」身份認同。

當年保釣運動的學生領袖能夠從運動的熱情中認清事實——只有統一和富強的中國才能真正解決釣魚台爭議,因此轉向學術研究,希望令國家富強;今日的示威者亦應該認清中央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好好冷靜下來,摒棄自「自由行」開放而來養成的傲慢偏見,放下意識形態,重新認識日漸強大的國家。

團體於天橋上掛上橫額,要求日本就侵華道歉和賠償。(香港保釣大聯盟提供)

對於怎樣重建香港人的國族認同感,王智明認為,這無疑是漫長而又困難的工作,儘管今天中國快速變化,「老保釣」的國族認同感並沒有太大改變,這是因為他們很早就建立了對近代中國的認同,也對自身的「中國人」身份沒有疑惑,但對當前的年輕人而言,既缺乏上述的認同基礎,又對中國近代史的認識甚淺。

陳裕南(左)和區伯權(左)指,未來要「逆難而上」,做好文宣工作,加深年輕人對保釣運動的認識。(歐嘉樂攝)

保釣行動委員會主席陳裕南和副主席區伯權均指出,雖然社會在經歷反修例風波後,更難傳揚愛國思想,但未來仍需要「逆難而上」,做好文宣工作,加深年輕人對保釣運動的認識,以及對國家的發展現況的理解,一點一滴地透過行動重建他們的愛國情操,「中國做了好事,我們(保釣行動委員會)也會舉手支持。」

上文刊登於第267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31日)《保釣運動50年 香港人還愛國嗎?》。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7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保釣運動50年 香港人還愛國嗎?

死因庭案件積壓 法院行政宜改革

【治港新勢力.三】泛民低潮期: 蓄力調整還是「自然流失」?

由汽車蔓延至手機、電腦、家電 全球晶片荒的沉痛教訓

搶電視觀眾爭奪話語權 沙特土耳其掀中東「劇」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