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政策|「投票結果讓新華社尷尬」 中國社會「民不聊生」?

撰文:孫瀾
出版:更新:

中共中央政治局上周一(5月31日)召開會議,正式對外公布「三孩生育政策」,即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強調這一政策有利於改善中國人口結構、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保持中國人力資源稟賦優勢。在中國第71個兒童節來臨之際,三孩生育政策甫一公布,就引發全民熱議,戲稱「民不聊生」這個詞彙有了全新的意思。

這一事關「國家發展和民生福祉」基本國策的變化本應是嚴肅的政治議題,卻在網絡上遭遇吐槽和無厘頭的解構,甚至連「民不聊生」成語的含義也被解構為:現代人因生活壓力過大,沒有生孩子的意願,連聊一聊都不願意。中國社會「民不聊生」 背後,是怎麼的社會現實呢?

中國全面放開三孩的政策發佈後,中國網友似乎並不「領情」,網絡上多是調侃之聲。(新華社)

負面評論花樣百出

內地官媒新華社對三孩意願做讀者調查,在題為「三孩生育政策來了你準備好了嗎?」的投票中,絕大多數人都選擇「完全不考慮」,而選擇「準備好了迫不及待」、「已提上日程」、「猶豫中很多問題待考慮的」寥寥無幾。目前,該微博已刪除,網民紛紛表示,「投票結果讓新華社尷尬至極。」

新華社發布的海報誤將「生育政策」寫成「生肓政策」,「育」字變成了「病入膏肓」的「肓」字,也在網絡上遭遇群嘲。雖然海報發出後10分鐘,新華社迅速替換成正確版本,並刪除提醒「育」字打錯的評論。然而,相關海報已被不少網民截圖保存,有網民評論道:「育肓不分,不知道是在內涵誰」;還有網民從錯字的本意出發,指「肓=消亡,暗示生三胎會一無所有」,「官媒把育字少寫了一點,影射目前的生育政策有缺點,真是高明!」

+5

出生率連續四年下降

內地網絡上對於三孩政策的吐槽和解構,背後是現實處境的焦慮和難以改變的無力感。對於三孩政策,有觀點認為:「主要還是要看配套措施,幼稚園資源、房價、女性生育成本需要全社會共同負擔。沒有鼓勵配套措施,想生都不敢生……不是說政策放開就可以提高生育率的,因為大家不生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政策不允許。破除壟斷,打通上升通道,控制房價,鼓勵女性生育的舉措,包括就業傾斜、教育資源的平衡、幼托機構產業的補貼等等,有太多的方面需要考慮。」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周海旺說,社會生育、養育、教育三方面的成本很高,很多年輕人不敢結婚、不敢生育。他認為,會議決議後,很多配套支持政策會有實質性調整,以此提高優生優育服務水平,降低家庭的教育養育成本。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處於適孕階段的80後與90後看來,太過遙遠。

上文刊登於第268期《香港01》周報(2021年6月7日)《 中國社會「民不聊生」 三孩政策揭示的人口困局真相》。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8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尋找擺脫科網霸權之路 數碼時代下的媒體轉型

不應依賴內地解決問題 香港需有合乎長遠利益的人口政策

網絡熱詞揭露沉重現狀 「躺平」的年輕人都是鬥士

從合拍片說起 香港電影有無出路?

經濟結構未能追上人力需求 「學位貶值」癥結在於產業固化

從次按危機到新冠疫情 尋找家園的美國車「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