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傳奇大學 朱自清錢穆當老師 出過國家領導人諾貝爾獎得主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西南聯大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這所大學只存在了短短八年零八個月,卻誕生了172位院士,8位「兩彈一星」元勛,2位諾貝爾獎得主,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培養的人才超過戰前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30年培養的人才的總和。

編輯:魯雨涵 責編:石鳴(一条)

電影《九零後》上映,楊振寧、許淵沖、馬識途……16位年過九旬的老人聯袂出演,講述80年前,他們在西南聯大的青春歲月。在《九零後》刷屏之時,跟著一条精選的報道,了解中國最厲害大學的傳奇故事。

【西南聯大:中國的群星閃耀時】 點擊看《西南聯大》紀錄片採訪及了解更多其威水史▼▼▼

+9

西南聯大非常嚴格。八年裡面,八千多人入學,招來的都是全國各地的精英學霸,最後只有兩千多人畢業。潘際鑾先生說,我們那個時候沒有時間談戀愛,我們每一天都在擔心下一次考試會不會掛掉。

很多人說,看了《西南聯大》以後,感受到一種力量叫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也很後悔大學時候沒有好好學習。

紀錄片導演徐蓓覺得,西南聯大的歷史是一種美,是在血與火的殘酷歲月中,呈現出來人性的光輝和知識分子的光輝,對我們現在的人,應該是一種力量和啟示。

【西南聯大英文課】集清華、北大等學校10位老師花了半年的製成品▼▼▼

+8

西南聯大背後的故事

在西南聯大的故事中,還有一段經常被人們所遺忘的歷史。清華大學在西遷的過程中,清華大學圖書館的書也要跟著學校一起轉移。西南聯大的學者們能做出那麼好的研究,與這些書的成功南遷是分不開的。導演杜興用一句話概括了這部紀錄片:「戰火紛飛,兵荒馬亂,書怎麼辦?」

從古至今,戰爭對書的毀壞是最大的。離我們最近的就是二戰,對於中國人來說,最熟悉的部分就是抗戰。大家都知道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知道抗戰期間很多學校、政府、兵工廠搬到了重慶和昆明,其實很多古籍、書本的遷徙路線,和它們是一樣的,甚至有可能在同一條船上。

【延伸閲讀】為國家拋妻棄子的車夫 躲山洞10年死守國寶 拯救了中國文化命脈(點擊放大瀏覽)▼▼▼

+10

尤其是大學遷徙和書更是密不可分,清華大學就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清華大學圖書館是當時全世界最好的圖書館之一,在戰爭初期,清華大學就開始了圖書館書籍的轉移工作。當時圖書館的館長是朱自清,由他主持書籍的轉移工作,帶領大家把書裝箱。1935年,清華大學要求,除了教學和研究生論文必需的圖書館設備以外,即刻開始一周內完成秘密裝箱。

一個圖書館職員馬文珍,用打油詩描繪了當時的情景:「這是前輩人智慧的遺產,我們應當鄭重的保藏,把它們寄到幸福的遙遠,把它們寄到安全的地方,快點裝,慢點裝,又是一箱。」到了昆明之後,大家把箱子打開,馬文珍又寫了一首《開箱歌》:「丁丁當,丁丁當,大家一齊來開箱,拿刷子刷刷書面的霉呀,讓陳死的微塵因風揚。」

清華大學圖書館館員合影,一排左五是唐貫方

當年參與運書的一位圖書館館員名叫唐貫方,護送書先到了宜昌。那時候宜昌有點像敦刻爾克大撤退,北方、南方所有的物資、人馬都擠到那裡去。因為三峽航運的能力有限,所有人只能排隊等著上小船。唐貫方一行在宜昌等了兩個多月,箱子裏都是珍貴的古籍善本,唐貫方想方設法保護書,晚上一個人打著手電筒巡守。

這個故事讓杜興深受觸動,在兵荒馬亂的年代,信守然諾,有始有終,普通人身上的這種俠義精神和正義感,絲毫不亞於文化人捨身取義的文化自覺。紀錄片採訪到了唐貫方的兒子唐紹明先生,他說這些書得留著,得護著,「土地可以丟失,文脈不能斷,中國還要復興,還有人才,需要這些東西。」這就是當年以唐貫方為代表的一代圖書館員內心的真實想法。

西南聯大圖書館(一条授權使用)

在他們的努力下,這批書被成功轉移到昆明,在西南聯大裏又建起了一個小型圖書館。很多我們知道的學者,能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學習知識,其實都受惠於當時在那裡看這些書。《開箱歌》裡面唱, 「箱子裏放著杜甫和陸游,他們又陪著我們逃一次荒」。

縱觀整個歷史,無論是文人學者,還是古籍善本,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逃荒中流傳下來的,中國的文脈也是這樣被繼承下來的。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