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武術人生︱吸納黃淳樑葉正兩家八斬刀法 改良成武聯段位教材

撰文:轉載
出版:更新:

【武備志編按】本文節錄自《陸地武術人生——從詠春、截拳道到八段錦》 〈集兩家之所長〉一節。作者陸地博士於1980年代師從詠春師傅黃淳樑,後師從葉問次子葉正。除詠春外,他還受業於李小龍直傳弟子黃錦銘,是黃錦銘認可的截拳道傳人。1997年,陸地在李小龍遺孀李蓮達正式授權下,創立了「振藩截拳道香港分會」(現稱香港振藩截拳道總會),及於2000年在黃錦銘授權下設立「振藩國術館」,宏揚國粹。此外,陸地亦師從少林寺四大金剛之一的釋延王,學習有助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易筋八段錦內功。
在今年香港書展的作家座談會中,陸博士分享他的習武歷程,當中提及在這本著作中談及的武術心得。例如黃淳樑系和葉正系的詠春,他們對打小念頭、尋橋和標指三套拳法有何不同看法?又談及李小龍在創立截拳道時雖然有參考詠春,但兩種武術發力方式有何不同?書中除了拳理解說外,亦不乏作者的見聞和對武學文化的心得,行文思路清晰,解說流暢有序,讀者既看作者武術人生,亦看武學精辟分析。
本次節選部份是作者論述黃淳樑和葉正兩位師傅對詠春兵器:六點半棍和八斬刀用法有何異同心得?又作者如何歸納師傳後,實踐改良得出自己的心得。【武備志】稍後會推出本書第二篇書摘,作者談兩家對「尋橋」的看法。

〈集兩家之所長〉

能夠抱持住「一種詠春,各自演繹」這種審慎但開放的態度,或許就是為什麼詠春拳可以發展出現在這麼多不同派系,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的原因。而對於陸地來說,曾經先後師承黃淳樑與葉正,自然會有更深入的體驗,他發現原來即使同是跟葉問學藝的師兄弟,各自也有不同的心得和風格。「葉正師父教我的東西,跟黃淳樑師父很不同,不同的意思是指動作不同。首先是因為兩人的身形有別,葉正比較高大,加上他是葉問的兒子,自然比較著重中國傳統武術所講的腰馬力。而黃淳樑師父比較矮細,也由於他實戰的經驗比較多,所以他會很著重步法和走位,以靈活多變為主。黃淳樑師父曾教我退馬擸打,就是借退後一步時的反彈力打回去。在他的步法中,退馬是很重要的,所以日後也影響了我在教徒弟時也很著重退馬。而葉正師父的腰馬力就練得很厲害,記得有次他去英國做講座,表演打木人樁,他的腰馬轉動很犀利,其中有一下轉身,他用了腰馬發勁,竟然把木人樁的樁手『呯』一聲就打斷了。所以,我跟葉正師父學習最大的禆益,就是大大提升了我在腰馬發力方面的運用。」

【延伸閱讀】

【武編週記】記錄片《守道》:大時代下葉問詠春的兩條路線

詠春|江志強師傅新書闡釋半生拳學見解 去偽存真望回歸詠春初衷

陸地說自己很幸運,可以從兩位風格不同的師父身上,各取所長地學習到不同的技藝,再將兩者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方面,尤其是在詠春兩種兵器 ──六點半棍和八斬刀之上最能體會得到。「兩位師父都曾分別教過我六點半棍,兩個版本都有相同與不同的地方。不同之處在於套路出招的次序,相同的地方就是兩位的棍都講求腰馬力。所謂『拳怕少壯,棍怕老郎』,意思就是,年輕人的拳頭自然比較重,但當用到棍時,因為老人家懂得用腰馬力,所以打出來的力度就會比單純用臂力大得多。而事實上,我現在也常常跟徒弟這樣說,無論對手的手臂有多粗,也粗不過你的腰,所以懂得運用腰馬力的話,你一定會比對方大力。另外,兩位師父對六點半棍法那『半點』都有不同的解釋。黃淳樑師父認為,當棍打出去之後,一時之間是收不回來的,而那『半點』就是指打出去後,令支棍在中間改變方向,他這一下很特別,我們叫作『撐舟棍』,好像撐艇那樣撐落去。而葉正師父的解釋則是說,棍有一個最大的弱點,就是當對手躲過了你的棍尖,走進了棍中間的範圍,這樣你就很危險了。所以需要有『半點』,即是『半招』,當對手走進了棍中間的範圍時,你能夠將棍尖的力立即移往棍中間,即是整支棍任何一個點,你都能發到力,所以『半點』的威力其實是最大的,但也是最難練成的。我比較傾向葉正師父的這個講法,所以現在我教徒弟也多是這樣教。」

《陸地武術人生——從詠春、截拳道到八段錦》
作者: 陸地(口述)、Nico Tang​(撰文)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21年7月

至於刀法,又是另一個故事。當年,黃淳樑把八斬刀的心法和步法傳授給陸地後不久就因急病身故,幸好後來還有葉正幫他彌補了刀法方面的缺失。經過兩位師父先後傳授,後來陸地再與葉正反覆研究,在結合三人的心得之後,終於形成了今天與別不同的,一套充滿陸地風格的八斬刀法。「今時今日我打出來的刀,跟黃淳樑師父教出來的徒弟不同,跟葉正師父那邊的師兄弟也不同,這或許是因為我將黃淳樑師父的心法,與葉正師父的刀法,融會了在一起。但整體來說,我還是受黃淳樑師父的影響比較多。例如,我們詠春有一個很重要的口訣,就是『刀無雙發,棍無雙響』,意思就是使刀不會多過兩招,用棍也不會多於兩下,就要把對手擊倒。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步法便變得很重要。而黃淳樑師父向來都很著重步法和走馬,所以我的刀也受了他的影響,但就變了走偏門,即是從對方身體左右兩方走進去。傳統的刀,是正身上正身退,而我就是偏上偏退。事實上,因為八斬刀是兩把刀身很短的刀,如果與拿著長兵器的人對峙,走偏門其實會比直上直落更為有利。」

「又因為八斬刀的理論,跟詠春拳的理論,基本上可以說是完全倒轉的。例如,詠春拳有句口訣叫『來留去送,甩手直衝』。意思就像字面那樣,只要對方任何一隻手一鬆懈,就會產生空隙,我們就可以立即從中線『乘虛而入』。可是在八斬刀裡,卻變成了『來留不去送,甩手不直衝』。因為這時你手上的不是拳頭,而是兩把刀。我記得黃淳樑師父曾經說過,如果你『甩手直衝』的話,或許可以插中他一刀,甚至一刀就殺死了他,但這一刻身體仍然會有一兩下無意識的反射動作,所以這個時候,如果對方手上也有刀,他一個反射動作,隨時也能讓你中刀,結果兩個人就攬住一齊死了。又例如,拳法裡的另一句口訣:『追形不追手』,但刀卻是『追手不追形』。為什麼會相反呢?因為兵器交鋒,對方是想攞你命,他的目標就是你的身體,所以他要追你的形。但我們的刀很短,所以目標不是對方的身體,而是他拿著兵器的一雙手,用最短的距離斬傷對方的手,他沒法拿兵器便不用再打下去了。但別以為八斬刀很仁慈,只斬手,雖然前五節都是專斬手的,我稱它為『仁慈的刀』,但後三節卻是生死相搏的『奪命刀』。」

陸地博士練習木人樁。(《陸地武術人生──從詠春、截拳道到八段錦》,三聯書店提供)

因為手上多了兩把利器,只要擊中或被擊中一下就完了,這跟用拳頭打架完全不同。這也是為什麼八斬刀是詠春裡最後教,也是最少教的功夫。不是因為八斬刀是秘傳絕學,而是因為刀與拳的理論恰恰相反。黃淳樑更曾經說過,學刀的時候,會影響到拳法難以再進步,所以拳學不好,便不能學刀。他甚至認為,只要一學刀,拳法就會退步三年。「於是現在我都會要求徒弟,要學刀的話,至少花三年的時間去學,而且在學刀的同時也要繼續練拳,這樣在學完刀的時候,拳法還可以保持在三年前的水平;單純學刀的話,一來一回,拳法便會退步六年,結果變成學會了刀,卻失去了拳。」

而陸地跟葉正學刀,就足足學了八年。但有趣的是,他在黃淳樑身上學到了刀的心法,再加上自己的體會,竟反過來影響了葉正。「黃淳樑師父常提醒我們,要盡量避免用刺刀,因為八斬刀的刀身很闊大,並不適合刺,而且有名你叫,我們的刀本來就是擅長斬的。而即使你真的刺中了對方,一般人在中刀那一剎那,肌肉會立即收緊,把刀夾住,你要用力拔或是撬才能把刀抽出來,但這一瞬間的空隙,就足以讓對方反擊了。這句話影響我很深。而後來當我跟葉正師父學刀時,我發現第二節所教的刺刀有問題。於是我便跟葉正師父討論,我覺得刺刀是死刀來,一刺下去自己就死定了。而我這個想法,竟得到了葉正師父的認同,他也覺得刺刀是危險的,於是他便決定將刺刀改成了啄刀,即是好像啄木鳥那樣,用刀尖一啄就收,後來他還把這一招親手寫了進他的刀譜之內,這是我意想不到的。」在綜合了黃淳樑的心法、葉正的刀法,以及陸地自己多年來經過實踐之後的不斷改良,他的這套八斬刀法,最近便被國際武術聯合會,選為段位制標準課程裡的教材,這無疑是對他的一種肯定。

封面圖片出處:《陸地武術人生──從詠春、截拳道到八段錦》,三聯書店提供

【本書內容獲「三聯書店」授權轉載。】

武圖App2

八種太極發勁方式,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