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改革認識.五|改革是香港社會的十年主題

撰文:于品海
出版:更新: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近日借《港區國安法》頒布一周年活動的機會,就香港政治提出了中央政府多年來最詳盡的說明和要求。《香港01》認為,夏寶龍的講話是號召香港實施改革,香港社會若轉換一下思維去解讀,相信會在其中找到香港政治的出路。
本系列文章合共十篇,每日一篇連續刊出,從十個方面分享對夏寶龍講話的認識,思考香港面對的挑戰。本文為第五篇。

2019年騷亂的最大「成果」是香港人都認識到香港要變,但變化並不等同改革,大多數人希望變化,但不一定認為需要改革。香港需要將變化的希望轉化為改革,為什麼?因為大家對變化的指向有不同見解,一部份人認為將暴亂鎮壓下來就萬事大吉,另一些人認為《港區國安法》已經將問題解決,然而,如果社會不徹底認識騷亂的本質,以此推動改革,將騷亂的根徹底斬除,騷亂就無法真正平息下來。

改革就是既認定社會騷亂有不法份子利用社會不滿挑動極端政治行為,亦承認社會存在深層次結構矛盾,而解決這些矛盾是長治久安的基礎。對於前者,包括國安法等強勢立法和執法將達到止暴制亂的結果,後者則是細水長流,對社會長年積累的創傷逐步修補,讓市民恢復對公權力的信任。事實上,止暴制亂相對於改革容易得多,改革所需要的認識、勇氣和魄力、方法遠高於前者,對社會的治理能力構成真正挑戰。

必須清醒認識深層次矛盾的存在

香港推動改革的首要困難是擺正認識。太多人不認為香港存在難以解決的深層次矛盾,特別是社會精英階層。精英階層通常就是社會的既得利益群體,他們是現存制度的受益者,對制度進行改革就是置其利益於不確定性中,誰都會下意識抵抗。這種觀點的錯誤在於認為改革對制度造成的變化必然不利於自己,想像不到改革讓社會更安定,在自己利益可能不變的情況下讓更多人分享到增加的利益。

既得利益群體只懂得靜態認定利益結構,他們無法意識到不公平的利益結構難以持久,如果不進行改革,自己的利益亦會被消滅,改革其實是對自己利益的一種保護,但當然要有所付出。聽聞一些政府官員在內部討論中多次提出香港不存在深層次矛盾,作為資本主義的香港,分配不均自然存在,無法改變。這種意見確實有其傳統理據,香港大多數人都曾經深信它,時移世易,情況已經不再一樣,它還能夠是社會的共識嗎?

如果不進行深層次改革,香港的繁華璀璨也只能是黃粱一夢。(曾梓洋攝)

香港的精英們要醒一醒,如果放任的經濟環境曾經幫助香港人一時富裕,過去數十年的發展告訴我們那只是歷史的偶然,如果香港不進行深刻改革,提升經濟和分配的治理,香港的繁華璀璨也只能是黃粱夢。事實上,香港存在兩個平行時空,一方面是紙醉金迷的金融地產板塊,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收入豐厚,是香港的上流社會;另一方面是粗茶淡飯的基層勞動者,他們生活在捉襟見肘、入不敷出的境況中,時常對生活上的困難感到焦慮,居住在狹小的空間,除了公屋居民能夠有一定保障,其餘的人都要承擔昂貴的租金。

有一位朋友曾經說,香港人白天生活在天堂,晚上回家就好像進入地獄。在香港這個人均GDP名列前茅的國際大都會卻出現這種現象,能夠說是合理嗎?很可惜,太多人在裝睡,他們不願意承認香港的困境。騷亂提醒了香港存在深層次矛盾,但同時阻礙社會重新建立應對矛盾的共識。作為社會精英的既得利益群體,如果不承認香港存在結構性矛盾,只會讓矛盾深化,置香港的安定於非常危險的地步,對他們自身的利益亦是極大挑戰。

改革是持久戰 依靠政治魄力

由於問題的深重,改革必然遇到極大阻力和重重困難,改革者必須有極大勇氣,才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香港這一次改革將會是一場持久戰,改革者必須具備堅韌的毅力,才能一步一腳印徹底重構既得利益結構,消滅不公平的利益分配環境。勇氣和毅力是香港社會傳統運作中罕見的內涵。就以所謂問責官員為例,自從前特首董建華先生推動建立問責制度,還沒有人因為要承擔責任而被辭退,這是因為官員們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職責,還是問責制只是擺設,是無牙老虎,口號而已?再以公務員事務為例,在中央提出要求之前,港府為什麼就不能真心實意執行自己早已明文規定的守則,而不是任由一些公務員擺出狂妄不羈的政治姿態?同樣地,港府自身就不知道控制疫情的重要性,必須要中央強勢要求才推動果斷的防疫措施嗎?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多次提出香港要解決住房問題,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最近的講話已經將「籠屋」和「劏房」直接放在發言稿裏,香港政府依然不願意推動徹底的改革,在那裏顧左右而言他,這是何等缺乏魄力的施政態度。

基層勞動者居住在狹小的空間,生活捉襟見肘,時常對生活上的困難感到焦慮。(鍾偉德攝)

政治魄力是香港極欠缺的品格資源。何謂政治魄力?那就是在認識問題之後,不懼艱難險阻,力排眾議,直面問題,手起刀落。這是推動改革的基礎能力,一個習慣就事論事、和稀泥式施政的政府,不可能聚集足夠的政治魄力應對深層次矛盾。政治魄力是建立在政治認識之上,極具勇氣和毅力的政治作風,與夏寶龍所說的「勇擔當、敢碰硬」異曲同工。對香港官員提出如此要求是否合理曾經是爭議的焦點,反映出香港官員存在一種遇事避難的態度,甚至將自己矮化為「一般打工仔」。很多人不相信香港身處非常規社會轉型之中,繼續持有鴕鳥思維,以為欺騙一下自己就可以將問題解決。作為治港群體的一員,無論是哪個級別的公務員,還是整個建制的精英群體,沒有人能夠不直面困難,面對障礙,唯一的做法就是闖過去。正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香港的管治團隊根本沒有選擇,只有正確認識政治魄力,承認自己的不足,共同應對挑戰,才有機會克服困難,推動改革,不然就只有死路一條。

改革講究方法 用感召力連結大眾

改革不是靠盲衝直撞,而是要講究方法。香港政府不缺錢、不缺法律、不缺權力,沒有任何問題是無法解決的。當然,如果只知道「有理大晒」,就好像修改逃犯條例,最終只會碰得頭破血流。夏寶龍在講話中提到要「善於團結方方面面的力量,做有感召力的愛國者」就是針對這一點。感召是成功溝通要達到的效果。政府制定政策當然要深思熟慮,考慮各方利益,首要任務是平衡各個群體所需,公平則是平衡的準則。沒有任何政策可以做到均等利益分配,但做到公平卻是必須的,而公平的標準就是大家認同主事者沒有偏袒任何人。在現代政治中,讓各個不同利益群體團結一起是最為艱難的任務,現代性的現象之一就是碎片化,是認識、立場、利益的碎片化,把碎片形成合力自然不容易。讓社會整體利益凌駕個體利益,是克服利益碎片化的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讓各個群體都深刻認識到整體利益是獲得個體利益的前設。

精英階層如果不承認香港存在深層次結構矛盾,只會讓社會上各種衝突深化。(李澤彤攝)

任何事情都有多種解決方法,社會事務亦然。為什麼一種方法會比另一種好,很多時候不是從方法本身考量,而是出於利益計算。每一種方法都會有獲益和受損群體,我們既要找到最少受損群體的解決方法,更要讓大家知道這是最公平的方法。一旦大多數人都可以感受到主事者提出解決的方法是以公平為準則,假以時日,大家就會信任他。信任和感召力是相互作用的兩種與社會建立有效溝通的路徑。解決問題的方法總是有的,但缺少了信任和感召力,社會無法與主事者連結起來,改革自然事倍功半。

改革必須成為香港以後十年社會不可或缺的共識,原因很簡單,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是多種結構枷鎖相互糾纏而來,如果要徹底解鎖,精神、努力、時間缺一不可。沒有改革,社會只會不斷內耗,但改革絕對不是輕鬆易明之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社會未能將焦點集聚在這項任務上,必將繼續在無謂的爭議中匍匐前行。香港已經損耗不少光陰,唯一能讓香港徹底從衝突中解放開來的途徑就是改革。

【十大改革認識系列文章】

一|止暴制亂是起點 改革不能停下來

二|香港必須用新視角重新認識中國共產黨

三|香港的「國際」究竟是指什麼

四|這是全新的「一國兩制2.0」

五|改革是香港社會的十年主題

六|政府的改革是香港所有改革的起點

七|政治精英必須重新找到定位

八|拒絕博弈政治 重構香港的政治生態

九|公平正義必須是社會新共識 改革才有動力

十|教育、輿論、公民社會的意識形態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