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未來10年建33萬伙公營房屋 重建西環邨、馬頭圍邨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香港房屋問題嚴重,不少基層要住在環境惡劣的劏房,多名中央官員亦早已向治港官提出解決住屋問題的要求。新一份《施政報告》今日(6日)出爐,早前政府已表示,已成功覓得1.5萬伙過渡性房屋所需土地。林鄭月娥今日再表示,近日再獲得私人土地擁有人表示有意參加計劃,現建議再額外提供5,000伙過渡性房屋,使未來幾年可供應約2萬個單位。
此外,西環邨、馬頭圍邨現時樓齡達約60年。《施政報告》提到,會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並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以多建公營房屋單位。
林鄭又宣布,未來10年會興建33萬伙公營房屋單位,但承認未來十年的建屋量會出現「頭輕尾重」的現象,30多萬個單位可能只有三分之一在首五年落成。

▼10.6特首林鄭月娥公布交房委會研究重建西環邨▼

+9

行會已批准大坑西邨落實重建

林鄭月娥表示,有見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有潛力供應更多單位,故會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西環邨、馬頭圍邨,並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使相關市區用可多建公營房屋。

至於早前建議的重建大坑西邨計劃,林鄭透露行政會議近日已批准了由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與市建局合作落實項目,先決條件是平民公司必須妥善安置原有租戶。

政府消息人士指,選擇重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因兩個屋邨附近有可調遷用地,加上其重建潛力大。西環邨於重建後料可將單位量由600伙增至1100伙,而居民則可調遷到附近的加惠民道公營房屋項目,料於2029年有首批居民可以調遷。而馬頭圍邨重建後的單位量則可由2000伙增至4000伙,附近的馬頭圍道公營房屋項目,即現為樂善堂「樂屋」過渡屋項目位置,可供居民調遷。政府消息人士指,現時安排調遷的馬頭圍道地盤面積小,因此馬頭圍邨居民將會分期重建,最早一批居民會於2027至2028年調遷。政府消息人士指,需要再研究重建屋邨附近的可發展土地。

過渡屋資助額增至116億元

另外,運房局早前已表明,已覓得足夠土地提供原先承諾目標的1.5個過渡性房屋單位。林鄭月娥今日表示,近日再獲得私人土地擁有人表示有意參加計劃,故現建議再額外提供5,000個單位,令整體供應在未來幾年可增至2萬個,並將相關資助計劃的資助額增至116億元。

政府消息人士指,額外增加的5000伙過渡屋單位,涉及屯門,元朗及古洞的5至6幅土地,涉及鄉村發展用地,低密度房屋發展用地及綠化地等;當中3至4幅為私人地,非全由大發展商提供。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當中有2至3幅地規模較大,類似江廈圍項目,各提供約1000伙單位。政府消息人士指,當局傾向以組裝合成建造過渡屋,因其可方便搬遷再用,如於宋皇臺的過渡屋項目將於2023年搬遷,以騰出用地發展。

+5

長策再度「達標」 惟建屋量將「頭輕尾重」

此外,林鄭今日再預告長策再達標。她表示,在未來十年(2022-23至2031-32年度),政府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萬伙公營房屋單位,比去年公布的數字略高,足以滿足該十年期預計的30.1萬伙公營房屋單位需求。運房局將在今年府交代詳情。

但她承認,未來十年的建屋量會出現「頭輕尾重」的現象,30多萬個單位可能只有3分1在首五年落成,故已要求壓縮房委會建屋程序,而房委會和房協將更廣泛使用「組裝合成」建築法,房委會亦會在合適的項目採用新的採購模式,引入承建商一併負責設計和建造。

施政報告預告長策公營房屋建屋量再達標,未來10年可建約33萬伙,政府消息人士指,當中三分一,即約10萬伙於首5年落成,而有關項目已完成部份工程,難再加快;至於後5年的供應需要視乎收地,清拆及土地平整等程序進展。政府消息人士指,未來10年覓得的350公頃土地,約四成為新發展區土地,三成多來自改劃土地,其餘則為房委會工廈重建,粉嶺高球場及重建項目等。

至於房委會將採用新的採購模式方面,政府消息人士指,現時公營房屋從基本布局至詳細設計均由房委會負責,只會將建造工序外判給承建商;而擬採用的新採購模式,房委會將只負責基本設計,包括單位面積,不同大小單位的數量,座數及設施等,而詳細設計及建造工序則由承建商負責。政府消息人士指,新安排可方便房委會安排人手,可以進行更多項目;同時會容許更高的創新度,令承建商更靈活,包括建築物外形上或會有所不同。政府消息人士指,房委會正物色合適項目作試點,偏向選擇複雜性較低的項目。

政府消息人士又指,「組裝合成」難應用於首5年期的項目,而房委會現已選定3個房屋項目作試點,會視乎情況不排除會再有其他項目。政府消息人士指,一旦組裝合成有部份出錯,將導致整個組件不能使用,日後會安排人手駐廠,監督生產過成程。至於會否在港建造組件,政府消息人士指需要視乎會否有公司在港設廠。

日後房屋供應量最高可達逾68萬

林鄭又指,政府積極推進「明日大嶼」填海工程、新界北多個發展區等的相關研究。視乎項目的研究結果,若假設住用地積比率為4至6.5,大型項目及策劃中的項目可望於中、長期提供約40萬至50萬個公、私營房屋單位。加上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可供興建16.5萬至18.6萬個房屋單位的新開拓土地,2031-32年後的下一個十至十五年的供應可高達56.5萬至68.6萬個。

發展局長黃偉綸在9月曾預告,今年年底公布的長策10年公營房屋建屋目標會再次達標,並會較去年的31.6萬伙高。(梁鵬威攝)

不能輕言重推租置計劃

林鄭又指,政府不能輕言重推「租者置其屋」計劃。她解釋,編配公屋給輪候冊上的申請人,除了新建單位外,亦依靠目前每年約8,000個回收的公屋單位。若把住戶租用的單位變為可承繼或出售的資產,亦難以大量重建舊屋邨。

政府消息人士指,政府將不會再推出新的租置屋邨,認為將會影響公屋輪候冊的編配進度。而於現有的租置屋邨「貨尾單位」,房委會將於下期綠置居再推單位銷售,其後會檢討計劃。若銷售情況理想,房委會將考慮加快銷售,研究方向包括加密銷售次數,或要求租戶於限期內決定會否購買單位,並調遷無意購買的租戶。

今年內未能推出新一期居屋

另外,政府消息人士指,由於今期居屋剛完成選樓程序,而綠置居料於今個月開始選購,料今年內未能推出新一期居屋,將於今年底或明年初決定推售項目。

爭取未來十年提供170公頃土地建私樓

至於私營房屋,包括鐵路物業發展,她稱爭取未來十年準備好約170公頃土地,透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為市場提供可建約10萬伙的用地,當中數字並未計及市建局項目和其他私人土地發展項目,強調政府有信心私營房屋土地供應可維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