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程證媽媽滯港.一|進退兩難下唯恐墮法網 封關難免傷及無辜?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中港兩地間封關已逾一年半,不少有跨境需求的人士生活遭遇劇變。一群為照料子女滯留在香港的「雙程證媽媽」,便須面對簽證、返鄉、醫療、生計等多重難關。當中有人因逾期逗留背上刑責,亦有個案即便獲得入境處發出延期逗留簽證,仍因遲於原定期限返鄉而被內地當局罰款。
隨着本地疫情日漸和緩,港府一再顯示出對通關的重視,日前政務司司長李家超率專家團北上磋商「全面通關」,特首林鄭10月5日也強調盡力促成通關,然全面通關方案一天未有實施細節,封關防疫衍生的龐大人道成本恐怕仍會持續增加,壓在不同群體身上。

生活不復往常 「雙程證媽媽」是誰?

「雙程證媽媽」是一群持着內地簽發的「往來港澳通行證」(俗稱「雙程證」)及「探親簽注」,來港與配偶團聚、照料子女的人士。之所以持「雙程證」,通常是因他們仍在等候單程證排期,又或是由於離異、非婚生育等因素,而無法申獲單程證。

「雙程證媽媽」來港前,通常需要先獲得內地出入境部門批准《往來港澳通行證》及「探親」簽注。(01製圖)

持雙程證及探親簽注來港的人士,每次來港只獲准逗留三個月,亦不准在港從事工作,不過,一些「雙程證媽媽」受訪時坦言,她們多年來各有維生之道——當中有人在港當「全職媽媽」,丈夫則扛起在外務工賺錢的責任;有人則憑藉政府對丈夫和兒子的綜合援助,滿足生活需要和孩子的學業花費。

直到2020年初疫情爆發起,這些「雙程證媽媽」開始長期滯留香港,遭遇許多未曾料想到的困難,例如難以延續在港的逗留簽證、難以承受回內地處理事務的往返隔離成本、難以應付在港的醫療開支等,其家庭成員的生活質素和精神健康亦受到影響。

「雙程證媽媽」疫情期間滯留香港,期間需多次向入境處申請延期簽證。(01製圖)

疫下探親人士「延簽」大增

「雙程證媽媽」在港滯留遇到的首要問題,便是他們要延續逗留簽證。這類人士是以「訪客」身份在港逗留,無論疫情前後,逾期逗留都是違法行為。而據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前,要想獲延續訪客簽證,需要是一些緊急因素,例如簽證到期前因急症入院且被醫生要求留院,或突然要上庭。疫情以來,港府批出的延期簽證數目已大幅度增加。

據了解,疫情後每月內地「雙程證」來港探親人士的延期逗留批核數目,較疫情前有明顯增加。而今(2021)年5月25日,政府曾公布約有4萬多名內地「雙程證」人士,正獲准以訪客身分逗留在香港,當中絕大部份是持「探親」簽注。社福機構「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亦證實,該會接觸過的滯港求助個案中,大部分是來港探親的「雙程證媽媽」。

延續逗留簽證的平均每月個案數量,在2020年及2021年有大幅提升。(01製表)

入境處回覆01查詢時,給出的最近五年各類延期簽證批核總數顯示,2017年至2019年,數目都穩定在31萬至32萬左右,但2020年的申請則突破53萬宗,2021年僅前8個月就有45萬多宗申請。這份數據包含了所有「訪客」(例如來港旅遊、探親和商務人士,根據旅發局數據,當中7成左右是內地人士)及「非永久性居民」(例如來港就學、工作人士)。

林鄭:酌情延續「雙程證媽媽」逗留期限

其實,對於「雙程證媽媽」的簽證問題,港府一早便有提出恩恤舉措。翻查特首林鄭月娥去(2020)年2月3日在抗疫記者會的答詢,她稱會針對持雙程證來港照顧小童的媽媽,推出較人性化的措施:「不想她時常要返回原居地再申請延續雙程證,所以入境處處長會體恤酌情地可能讓她延長她在香港的逗留,減少她需要不斷跨境去取雙程證來香港照顧這些兒童。這些例子有很多的。」

2020年2月3日,林鄭月娥出席記者會時表示,會針對「雙程證媽媽」推出人性化措施,延續她們的簽證。(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雖然獲審批延期逗留的個案大幅增加,但也有一些個案的申請被拒絕。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接受01訪問表示,疫情初期(2020年2月)接獲多名「雙程證媽媽」被「拒簽」的求助,有人雖然有未成年子女、家庭條件困苦,但仍舊「俾入境處迫走咗」。

根據入境處給出的數字,2017至2019年發出延期簽證總數大致與申請宗數接近,皆為30萬左右;2020年申請數目為537,068宗,批核數目為503,118宗,批核數與申請數的比例為93.7%;2021年(截至8月)申請數目為451,659宗,批核數目為404,000宗。

批核數與申請數的比例,則從前三年的95%以上,降至2020年的93.7%,再降至2021年的89.4%。換言之,2020年及2021年有較高比例的個案未獲批准(按:個案未獲批准並非一定遭拒,亦可能是主動撤銷申請或未交齊基本材料)。

依入境處數據分析,2020年及2021年有較高比例的延續逗留期限個案未獲批准。(01製圖)

事實上,延續簽證並不是免費午餐,對於一些經濟條件並不寬裕的「雙程證媽媽」來說,除了要付出每次230港元的簽證費,還要在每次到期前都準備好材料,赴入境處遞交申請,而個案每次獲許可的簽證期限不盡相同,從一兩個禮拜到四個月不等,意味着他們要頻繁赴入境處辦理簽證。但為了留在香港,這些都是「基礎功課」。

有個案申請被拒絕 入境處:依個別情況考慮

記者在內地社交平台「小紅書」看到,從疫情封關至近日以來,有不計其數的雙程證探親人士在該平台分享續簽經歷。他們當中多數人都在每次申請時獲得一星期至四個月不等的簽證,但也有個案的申請被拒絕。一些個案對於批核標準感到疑惑。

有申請被拒的個案猜測,問題出在他們的子女已成年,或者留港理由是照顧老人;有個案直言,已經是第六次續簽,理由是照顧有癌症的家婆,結果只批了兩個月,又指對於每次獲批的逗留期限都十分緊張。

▼ 不少雙程證探親人士上網分享續簽證經歷 ▼

+9

然而仍有一些個案表示,自己有未成年子女,申請卻並非想象中容易。例如,申請時雖然表明要照顧未成年兒子和老人,但入境處職員要求提供關係證明,及老人需要被照顧的證明;又或者表明要照顧孩子和80多歲老人,但卻被拒簽,直至重新向入境處遞交申請,並提供關係證明文件,才獲批兩個月簽證。

對於一些個案簽證被拒絕的情形,入境處回覆01查詢時表示,不會針對個案的申請狀況作出評論,但強調,訪港旅客如有特殊原因或困難需要在港延長逗留期限,可在逗留期限屆滿前7日內提出申請,惟申請批准與否,將按個別情況考慮。據了解,無論是疫情前後,訪港旅客若發生緊急情況的,入境處多數都會批准延期逗留,且即便未批准亦可以重新申請。

施麗珊:入境處漸放寬審批

施麗珊也對入境處的工作表達理解,認為入境處已經盡力幫申請者解決問題:「佢哋都慘㗎,無端端多咗咁多case,做唔切㗎嘛!」。她透露,該協會自去年二月起向入境處反映此事,並提供後者有關個案的名單和境況,而名單上的人士後來都成功獲批延期逗留。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接受01訪問表示,疫情期間接到不少「雙程證媽媽」就簽證問題求助。(資料圖片/何家達攝)

自同年3月起,該協會日漸感到入境處放鬆了有關個案的批核,「即使不在名單上的個案,只要有照顧未成年子女的需求,簽證都獲得了審批」,且獲批的簽證期限也逐漸變久,從一開始的兩週變成一個月,再到後來的兩個月、四個月。該協會之後亦未再接獲類似求助。

另一方面,施麗珊指近年來「雙程證媽媽」的境遇較以往有所改善,例如內地近年來縮短單程證輪候時間,「以前要十幾年,現在已經減少了2/3時間」。她指近年來內地公安幾乎不再有靠單程證徇私枉法的事件,因此單程證都會批到真正符合資格的人士手中。

不過她同時指出,疫情期間「雙程證媽媽」又會遇到內地方面的關切,「因為內地允許她們出境的時間已經屆滿,內地就會問你為何遲遲不回來,甚至罰錢。他們不承認你香港的extension嘛。」她呼籲內地當局未來多多體諒類似情形,甚至不妨考慮安排辦事處,在港為這些人士提供簽注、單程證面見等服務,減少他們四處奔波的麻煩。

▼ 10月5日,林鄭指會盡力促成香港與內地通關

個案境遇核心問題:封關人道成本誰擔?

「雙程證媽媽」個案們雖然境遇各有不同,但核心問題都是封關政策衍生出的「人道成本」(human cost),亦即民眾和社會在此期間所遭受的損害和損失,包括物質、精神、健康和社會資源等多方面。

在港養育4歲小童的苗小姐,如果不是疫情封關,一早應已領到單程證、來港成為本地居民。但她至今仍是「雙程證媽媽」,更因「忘記」延續簽證而逾期逗留近一年,至接種疫苗時始被發現,隨後被港府落案控告,判守行為20個月、限期出境。苗小姐承認自己有疏忽責任,但也遺憾政府缺少體恤,以致她要往返隔離,浪費時間和金錢等額外的成本來應對。

▼ 苗小姐指若能通關,她便不會在港逾期逗留 ▼

苗小姐一面認識自己毋庸置疑犯了巨大錯誤,但一面也向記者傾訴委屈:丈夫公事繁忙,她一個人要照顧小童起居、飲食、返學、上多個興趣班,因此才「忘記續簽」;她又指證件過期的數月間,「完全沒有收到入境處的電話,但是後果卻是個人承擔」,如果自己早些被提醒,也可以減低後來的代價。她認為,當局做法不近人情。

但她的深層次訴求則是,可以盡早恢復兩地通關。她指如若兩地正常通關,便可以減低她的損失,甚至「根本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而且即便發生,也不至於要花一共35天的時間在兩地隔離,甚至導致她的孩子因無人接送被迫停學。

不少受訪個案都如苗小姐一樣,聲言在封關期間付出精神、生理和金錢等種種代價,對於通關有着強烈期待。雖然政府9月15日起推出來港易計劃,令非港人亦可以來港免受隔離,但有關人士回港時仍要接受長達21天的隔離,使用來港易前還需要在廣東停留兩週,因此他們的困擾並未完全解除。

▼ 9.15「來港易」實施首日深圳灣口岸情況 ▼

+17

政府近來一直持續顯示出對於通關議題的關注。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日前亦率團前往內地商討全面通關,可見通關確有強大動因,政府也積極促成。但政府和專家也不諱言,現時兩地通關需要解決香港疫苗接種率不足、未建立類似內地「健康碼」的追蹤系統等問題。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回應01查詢時,則重申特首在行政會議上的談話,強調相信中央完全明白港人熱切期盼可以免檢疫回內地,儘管逐步有序,分批有配額,仍會願意考慮,但這個工作要繼續努力。

然而,外界至今看不到通關時間表,相關的人道成本便將繼續損耗下去,除非兩地政府未來針對個案所控訴的隔離程序、檢疫費用、在港醫療福利等問題上作出改善,分擔受影響人士所遭受的損失,但這也勢必加大行政成本、帶來資源分配上的爭議。如何取捨,在在考驗兩地政府的智慧。

(記者林芷瑩對本文亦有貢獻;本文受訪者苗女士為化名)

《雙程證媽媽滯港》系列報道:

雙程證媽媽滯港.二|回鄉再返港耗時40天 全家身心經濟不堪重荷

雙程證媽媽滯港.三|在港打疫苗後痛症難熬 難返內地就醫陷財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