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3三大創新 原來早被Android超越 這些手機更厲害

撰文:中關村在線
出版:更新:

蘋果iPhone 13系列已於9月24日正式開售,首批搶購的用户也已陸陸續續收到手機。今年的iPhone 13「創新性」地加入了120Hz ProMotion高刷屏幕,「瀏海」也進一步縮窄,影像系統同樣迎來全新升級,變得更強但也變得更大。可以說,iPhone 13系列是一代頗具「蘋果式創新」的設備。

不過小剛覺得,iPhone 13系列所體現出的所謂「創新」,其實在很多Android手機早就「玩膩了」:高刷屏已經基本成為Android手機標配、微孔屏早已取代瀏海屏成為主流,更不用說iPhone 13 Pro「放肆大」的後攝模組導致機背美感的降低。接下來,小剛將和大家詳細探討一下,這回的全新iPhone 13,真的有所「創新」嗎?

▼▼▼點擊即睇iPhone 13系列3大「創新」如何早被Android超越?▼▼▼

+8

01 「姍姍來遲」的120Hz ProMotion屏

要說今年iPhone 13 Pro「可能是感知最強的」一項升級,其所採用的120Hz ProMotion自適應幀率屏幕必須擁有姓名。這項最開始出現在iPad Pro上的顯示技術為用户帶來了更為流暢的屏幕滑動體驗,同時還可以最大程度保證續航。不過,無論是高刷新率還是自適應幀率等技術,Android手機早已有所應用。

2019年5月,OnePlus率先在OnePlus 7 Pro上採用了90Hz流體屏,開啟了高刷新屏幕的先河。採用高刷新屏的Android手機發展到現在,120Hz LTPO屏幕已經基本成為旗艦乃至於部分中端手機的標配,大量入門級的手機也已經採用90Hz刷新率的屏幕。

相關圖輯:iPhone 13 Pro Max開箱評測|玩盡8個升級重點!▼▼▼

+15

除了產品規模的不斷擴大之外,用户對於手機高刷屏的認可程度及實際需求也在不斷上升。據安兔兔發布的用户偏好統計顯示,60Hz屏幕刷新率的Android手機市場份額僅佔42.5%,考慮到不同用户的換機習慣,這項數據將會更低。也就是說,高刷屏幕已愈發成為用户購機時的迫切需求之一。因此相較於Android手機的提前佈局,iPhone 13上那塊120Hz高刷屏只能算是「姍姍來遲」。

產品層面,以最新發布的vivo X70 Pro+為例,其正面採用了一塊定製三星6.78吋2K E5 LTPO超感自由屏,局部峰值亮度達1500nit,支持10.7億色彩顯示和1-120Hz LTPO自由幀率顯示,而這塊密度達518ppi的屏幕自然也賦予了vivo X70 Pro+不輸iPhone 13 Pro的顯示精細度:

同一個“2”,不同的感覺 (左vivo X70 Pro+ 右iPhone 13 Pro)(中關村在線授權使用)

將照片在vivo X70 Pro+上進行放大可以發現,「2」的轉角處理及邊緣線條更鋭利,相較於同條件下iPhone 13 Pro的樣張要更「實」一些。

與iPhone 13 Pro相比,國產Android手機廠商很早就開始在旗艦手機的屏幕上進行堆料,而且是從屏幕材質、顯示技術、發光材料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升級,而這一點也讓Android手機的顯示效果摘下了「不如iPhone」的帽子。而這種「早入局,大投入」的方式也讓採用高刷屏的手機售價不斷下探,同時隨着高刷屏配置對的下放,開頭小剛所說的一些入門級手機都擁有90Hz屏的情況也已十分普遍。

反觀蘋果,高刷屏幕的配置僅能在今年的iPhone 13 Pro系列上見到,而標準版和mini版本依舊採用的是60Hz屏幕。考慮到蘋果的產品定位,這種情況估計還將持續很久。同樣的5K+價位段,在不帶高刷屏且整體升級乏善可陳的iPhone 13,和一部擁有同樣可以帶來120Hz高刷+幀率自適應效果的屏幕且整體體驗不輸蘋果的Android機皇之間,應該做何選擇已經顯而易見了。

相關圖輯:iPhone 13系列換機指南 13 Pro/iPad Mini 這類人最適合買▼▼▼

+8

02 終於縮小的「瀏海」,Android手機早已將其「抹除」

除了120Hz ProMotion屏幕之外,今年的iPhone 13 Pro的另一大重要改變當屬「縮窄」的瀏海。iPhone 13系列的瀏海相比上一代尺寸小了20%,這個數字對產品外觀的提升還是有很大影響的,畢竟從iPhone X到iPhone 12,幾乎相同的「大瀏海戰略」蘋果iPhone可以延續4年之久。

同樣是屏幕形態,Android手機除了繼續完善摺疊屏手機之外,其手機屏幕設計也從水滴屏、升降前攝、瀑布屏、挖孔屏等的「百家爭鳴」逐漸彙集成現在主流的挖孔屏方案,同時其孔徑越來越小。此外,讓手機正面「全是屏」的屏下鏡頭技術也在不斷逐步成熟,比如小米MIX 4。

得益於微鑽排列+獨特電路設計+透明引線加持的CUP方案,小米MIX 4解決了屏下鏡頭容易出現的紗窗、像素密度和顯示精度等問題,在不影響實際顯示效果的同時結合自拍算法,盡最大可能優化屏下前攝手機的自拍效果,達到了顯示效果和自拍效果的平衡、雖然實際自拍體驗與非屏下前攝的手機仍有差距,但仍然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

Android手機廠商對於屏幕形態的探索也讓其擁有了豐富的技術沉澱與經驗,這對於未來手機的探索也是至關重要的。仍以小米MIX 4為例,這塊CUP屏幕共耗費小米方面三年的研發時間和超過5億元的研發投入,申請相關發明專利60餘項並最終獲得了40餘項專利認證,包括CUP方案、屏下前攝模組及算法優化等。也正是由於Android手機廠商在屏幕形態上的探索,讓我們知道「原來手機屏幕還可以這樣」。

也許有人會說,蘋果在產品配置升級上更趨於保守,需要逐步打磨。而在小剛看來,對產品的打磨是必須的,但是打磨太久以至於「原地踏步」就是對消費者的不尊重。倚仗着iOS系統的獨佔性,在配置升級上擠牙膏,處理器性能升級上也逐漸趨於保守,外觀上小修小補,iPhone 13系列也許是一款不錯的手機,但已不足以讓人眼前一亮了。

相關圖輯:iPhone 13為何仍堅持使用瀏海屏幕?Face ID未來只有兩條路可走▼▼▼

+4

03 後攝升級了,但機背設計妥協了

其實拿到iPhone 13 Pro真機,最吸引小剛的並不是縮窄的瀏海兒,而是手機背部那顆碩大無比的後攝模組。

與前代iPhone 12 Pro相比,iPhone 13 Pro的後攝模組突起程度更嚴重,套手機殼後更甚。同時後攝模組整體大小甚至超過了手機寬度的一半,而iPhone 13標準版/mini的後攝模組體積則並無太大變化,iPhone 13 Pro Max由於本身體積相對而言更大,因此即使用上更大的後攝模組也並不會顯得突兀。

可以說,在權衡讓iPhone 13 Pro擁有更棒的影像實力還是更協調的外觀設計之間,蘋果選擇了前者。畢竟採用了更大底更先進的傳感器,但也不得不向後攝凸起的固有問題「妥協」了。其實在處理後攝模組凸起的問題上,很多Android廠商並沒有妥協,比如OPPO。

OPPO Find X3系列採用了5000萬廣角 IMX766+5000萬超廣角 IMX766+1300萬長焦鏡頭(最高5倍混合光學變焦,最高20倍數碼變焦)+300萬顯微鏡頭(最大實現60倍變焦)的方案。主攝與廣角採用的IMX766擁有1/1.56吋大底,同時後攝模組還要塞下長焦、微距鏡頭的組件,因而後攝凸起問題似乎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不過OPPO顯然不這麼想。

外觀設計方面,OPPO Find X3 Pro在鏡頭處採用了一體化的「環形山」設計,簡單來說就是後攝模組同機身之間採用一體成型無斷點的設計策略,通過多種「曲面」讓後攝與機背的銜接更加自然。這種設計的優點在於賦予了OPPO Find X3 Pro極佳的手感和背部觀感,在後攝升級的同時保證觀感和手感。

相關圖輯:iPhone 13續用1200萬像素鏡頭 7年來Apple手機拍照沒寸進?▼▼▼

+17

值得注意的是,小剛在握持iPhone 13 Pro的時候很容易觸碰到那顆巨大後攝模組的邊角處進而產生割手感,若是忘記及時擦出沾染在鏡頭上的指紋還可能會對成像效果構成一定影響,同時這種突出的設計還很容易出現積灰的問題。相比之下,OPPO Find X3 Pro則不會有這方面的顧慮。

04 iPhone 4式的驚豔,何時在蘋果身上重現?

說了這麼多,小剛並非強調蘋果創新能力不足,從初代iPhone到iPhone 4再到iPhone 6,每一款產品都可以說是經典之作,藴藏着很多獨具「蘋果味兒」的創新。但是不知何時,那個總給我們帶來驚喜的蘋果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隨大流」的蘋果,由外而內的產品升級也更加保守。

作為一名理智的蘋果產品用户,從iPhone X逐步升級到現在的iPhone 13給我的感受就是體驗基本趨同,外觀變化不大,升級感知不強,蘋果已經很難再帶給我iPhone 4般的驚喜。至於未來,希望蘋果能夠在硬件上為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驚喜吧,會是打孔屏的iPhone&摺疊屏的iPhone嗎,還是依舊瀏海屏的iPhone?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本文獲「中關村在線」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