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首對腎臟交叉捐贈手術成功 家屬心痛伴侶洗腎痛苦多年

撰文:朱海棋
出版:更新:

本港輪候器官捐贈人數超過2,700人,其中85%病人是等候腎臟移植。醫院管理局2018年底推出「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供有意捐贈腎臟給家人,但身體情況不吻合者,跟另一個家庭交叉配對捐贈。事隔三年傳來喜訊,成功為兩名洗腎近6至8年的病人換腎。
捐出腎臟的家人坦言心痛另一半忍受洗腎束縛及併發症風險、痛苦,「結婚之後我已經決定捐腎」;飽受病患折磨的受贈者,感謝伴侶「參加計劃無私捐出腎臟,比我有重生機會。」醫管局亦積極考慮將配對計劃擴至肝臟甚至海外配對庫。

醫管局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首次配對成功。(羅君豪攝)

腎臟及肝臟都可以活體移植,而需要接受腎臟移植的病人佔最多,截至今年6月底達2,320人,平均輪候屍體腎臟時間長達4年半。除了移植屍腎,病人亦可以接受活體腎臟,但當願意捐贈的家人血型及HLA抗體不吻合時就無法進行。醫管局就在2018年底推出腎臟配對先導計劃,供患者及一名家人加入配對庫,與另一個家庭配對「交叉捐贈」。

由於雙方不能得悉對方身份,故不能公開兩個家庭身份。其中受贈病人甲洗腎8年,三年前得悉有配對計劃即時加入配對庫,去年獲悉跟另一家庭成功配對,但手術前2至3星期對方撤回意願。不過今年6月再傳來好消息,可與受贈病人乙及家人配對,最終今年8月底完成手術、9月初出院趕及中秋節慶團圓。

醫院轉述受贈病人甲的家人感受,多年前已希望捐腎予家人,可惜血型不適合告終,只好一直輪候屍腎,「一年又一年,願望都未能實現,眼見對方健康漸漸走下坡,心情好難受。」受贈病人甲就直言飽受洗腎多年折磨,「如果無呢個計劃,真係唔知要幾耐先有機會換腎.....特別多謝我嘅另一半參加呢個計劃,無私捐出腎臟比我有重生機會。」

外科團隊正在進行其中一名病人的腎臟移植手術。(醫管局提供圖片)

受贈病人乙的家人多年來亦痛心另一半忍受洗腎束縛及併發症風險,「結婚之後我已經決定捐贈腎臟,並無疑慮」,但血型不吻合,今年得悉有交叉捐贈計劃後便立即加入並完成手術。受贈病人乙得知家人血型不一樣時,對換腎期望落空,但知道可以配對後重燃希望。

兩組換腎手術分別在瑪麗及瑪嘉烈醫院完成,為免兩個家庭知悉對方身份,醫院亦要做足保密功夫。瑪嘉烈醫院泌尿科主管及外科部顧問醫生林耀宗表示,無論入院、手術前後、住院及出院,都避免兩個家庭相遇,亦要確保兩組手術公平,因此兩間醫院醫護要「對錶」,透過視像方式同步做麻醉、落刀、微創摘取腎臟等。

麥肇嘉表示,捐贈者要跨出心理關口,才能捐出腎臟給素未謀面人士。(羅君豪攝)

今次手術受贈者雖有併發症,但最終都妥善處理並出院,醫管局中央腎科委員會主席麥肇嘉稱,兩個家庭事前已完成血型及HLA抗體等測試,並無增加排斥風險。瑪麗醫院綜合腎科透析及移植服務聯席總監馬錦文補充,腎臟離開身體缺血越長,受贈者的復元時間亦越長,活體捐贈時可妥善安排手術時間,腎臟大約缺血10至30分鐘便移植到受贈者體內,較遺體捐贈更快。

至於如何選擇配對庫的個案,醫管局腎臟配對捐贈計劃工作小組聯席主席郭少燕稱,每三個月便會做配對,兩組家人年紀不能相差超過30年,首要考慮他們的血型及HLA抗體吻合度,之後亦會考慮年齡、在配對庫的輪候時間。

郭少燕表示,交叉捐贈首要條件是雙方的血型及HLA抗體吻合。(羅君豪攝)

配對庫目前有26對家庭,醫管局腎臟配對捐贈計劃工作小組主席馮加信表示,成立初期的確較少,期望幾年後會有50至100對。麥肇嘉就稱,受贈者家人的心理關口不易跨過,因為捐贈對象不再是家人,而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但大部份適合加入配對庫的人士都願意考慮。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臨床服務)李立業稱,首次成功配對代表計劃可行,期望公眾對計劃有信心,令更多人願意加入配對庫。他又提到當局會積極考慮將配對計劃擴展至肝臟,以及海外配對庫,但要面對法律、器官運輸等挑戰。

李立業期望公眾對計劃有信心,擴充配對庫。(羅君豪攝)

參加計劃人士需要過三關

1.病人要被診斷為需要接受腎臟移植並已納入了器官輪候名冊

2.其直屬家人或配偶有意捐出自己器官,經檢查後證實不適合捐給自己的家人

3.該二人組合自願參與腎臟配對捐贈先導計劃,便會獲納入配對池,抽取血液樣本作檢測,與池中其他組合配對。醫管局早年舉例,如女病人的三名兒子都想捐贈腎臟予她,但臨床評為不適合,而且三人都有意參加先導計劃,便會有三個組合放進配對池,分別是「媽媽與大兒子」,「媽媽與二兒子」及「媽媽與三兒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