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得又聽得 5個建築藝術達聲響效果 其中一個僅由學生建造?

撰文:SOL聲活圈
出版:更新:

在聲學空間 (Acoustic space) 裡,聲音是形塑空間感的主要力量之一。一個或數個聲源所創造出的聲響空間 (Sonic space) 中,會包含許多聲音單元 (Sonic elements) 環繞於聆聽者周遭,而這些來自四面八方不同指向傳輸而來的聲音或聲響彼此互動,經過聲學上轉化與衰減的過程,便定義與修飾了整個空間。

因此,研究「聲音建築」便是探討古往今來,各種透過建築結構達到的特殊聲響效果,以及未來可能的應用。

上集:著名旅遊景點居然會發聲?巨石陣有特殊音質如現代劇院(點擊放大瀏覽)▼▼▼

+33

今次介紹另外5個會發聲的建築物,繼續讓你聲歷其境(點圖放大閱讀)▼▼▼

+29

英國:聲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軍用飛機首次出現在戰場上,主要負責偵察、運輸、攻擊等任務。由於當時還沒有雷達,英國皇家空軍在大不列顛島的海岸線一帶,興建了一系列由鋼和水泥建成,高度約6至9公尺,監聽範圍達32公里的鏡面結構體,作為預警之用;其中最有名的聲鏡(Acoustic Mirrors)位於英國肯特郡的Denge。

這種鋼筋混凝土聲鏡含有巨型球面反射器,於一次大戰時被廣泛使用來偵測敵軍動態,在雷達被發明前是主要的防空警示設施。「聲鏡」能將飛越英倫海峽敵機的聲波通過曲面反射到焦點上的麥克風接受裝置以便使聲音放大,和當今的電波望遠鏡(Radio telescope)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然而,隨著飛行技術的進步,飛機的飛行速度越來越快,「聲鏡」的接收能力也不及飛機的速度,因此到了1935年,這種設施全部停用,取而代之的是已臻完善的雷達系統。如今,在19個不同的地方仍有「聲鏡」的遺跡,而馬爾他 (Malta) 是在英國大不列顛島之外,唯一一個有這種設施的地方。

英國:聖保羅大教堂耳語廊

座落於英國倫敦市的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最早建築於604年,後經多次毀壞、重建,並在1675年至1710年期間,由英國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 (Sir Christopher Wren) 完成設計。這座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大教堂以其壯觀的圓形屋頂而聞名,僅次羅馬聖彼得教堂的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聖保羅大教堂不但是倫敦教區的主教座堂,對全英國來說也頗具國家級的重要性,無論查理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世紀婚禮,或是邱吉爾爵士、戴卓爾夫人的葬禮都是在此舉行的。

建築內有一個稱為「耳語廊」(The Whispering Gallery)的奇特去處;當一個人爬到259級台階的環形走道上低聲耳語,另一個人即便在相隔30公尺之遠的另一端,也能清楚聽得見。據悉,這個特殊的現象是由於穹頂半球狀的造型,再加上耳語產生的低沉音波所造成的。從耳語廊再往上可抵達塔頂,是眺望倫敦市區的絕佳地點,教堂地下室則設有名人英雄紀念碑。

英國:鳴鈴之樹

「鳴鈴之樹」(Singing Ringing Tree)是一件由風驅動的裝置藝術。位於英國蘭開夏郡 (Lancashire)的奔寧山脈(The Pennines),俯瞰伯恩利(Burnley)的「鳴鈴之樹」,外形如同一棵佇立於山頂之上的大樹,由不同長度的鋼管堆疊而成。為了以呼應風向的變化,每一層鋼管與下一層相差15度,鋼圈則在每層的鋼管之間起到了連接與支撐的作用,而鋼管的末端便超出鋼圈一段距離,形成懸臂,巧妙地減輕了最底部基座的負擔。當風吹進不同位置、不同長度的管道時,這件裝置藝術將演奏出不同的和弦。

在2007年,這件由英國Tonkin Liu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裝置藝術獲得了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 (RIBA) 頒發的國家傑出建築獎;而在2017年3月,於美國德克薩斯州奧斯汀郊區一個名為Manor的小鎮鄉村地區,第二棵鳴鈴之樹悄然升起。

【延伸閱讀】攝影建築界最具權威機構評選 2020年建築藝術攝影獎公布(點擊放大瀏覽)▼▼▼

+10

愛沙尼亞:森林之音

在愛沙尼亞南部的沃魯縣 (Võru),離Mooska農場不遠的RMK Pähni Nature Centre遊客中心,愛沙尼亞藝術學院建築系學生Birgit Õigus與團隊創建了三個巨型木製揚聲器裝置,試圖把原始森林打造成適合放鬆、冥想、睡覺、單純聽著森林之音或是進行社區活動的空間。這座「森林閱覽室」(Forest Megaphones)的裝置利用揚聲器將寂靜森林中的啁啾鳥鳴放大,使鄰近的參觀者聽見更清晰的大森林之音。

這組名為「Ruup」的揚聲器裝置所用的製造材料取自於這個森林,直徑達三公尺,寬敞的內部空間讓熱愛大自然的人在裝置內部或坐或躺,閱讀或休息,甚至還可以當作戶外教室、音樂會的場所以及舉辦小規模文化活動。此外,這圓錐形的裝置還可以為徒步的健行者和流浪者提供一個相對溫暖的庇護所。

匈牙利:費爾特拉科甚採石場和洞穴劇院

費爾特拉科甚 (Fertőrákos) 洞穴劇院(Cave Theatre)建於一個古老的採石場內;當地居民在1500年代開始採挖石灰岩,用於修建城牆、教堂、大主教官邸及住房,而該採石場於1948年結束開採,並在1951年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匈牙利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多赫南伊·埃爾諾 (Dohnányi Ernő)在1937年發現了天然的岩石(Stone Quarry)和洞穴大廳所產生的聲學效果,使該遺址成為露天表演的理想場所。後來,曾任久爾久國家劇院導演的瓦勞迪·傑爾吉 (Várady György) 更是把場所打造成了洞穴劇院,並在1970年6月27日舉辦了首場演出。然而,在經歷了多場演出後,劇院陷入衰退並在2011年出於安全因素而關閉。劇院於2015年進行翻新工程,而全新登場的洞穴劇院可容納760人,同時還設有現代舞台燈光和音響技術設備以及電熱座椅。

【延伸閱讀】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患癌仍親到廣東小城考察 建出詩意美術館(點擊放大瀏覽)▼▼▼

+4

【本文獲「SOL聲活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