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革命.上|什麼是央行數字貨幣?

撰文:楊瀅瑋
出版:更新:

「技術是生產力進步的關鍵因素,是社會發展的主導動力。作為一種社會關係,貨幣也不例外,它的歷次形態演化和內涵擴展均受到了科技進步的深刻影響。」中國證監會科技監管局局長、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前所長姚前在《數字貨幣初探》(下稱《初探》)中寫道。

「央行數字貨幣/央行數碼貨幣」,正是貨幣在科技發展中進化出的最新形態,具備兩大特徵:一是央行發行,二是數字形式。從貨幣內涵來看,央行數字貨幣沿用現有信用貨幣制度,即價值支撐是中央銀行的信用,是央行的直接「負債」。真正的巨變發生在形態上,因為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將貨幣從已有幾百年歷史的紙張實體,變成虛擬數字,具備完全有別於傳統貨幣和電子支付的特點。

「貨幣革命」深度報道三之一

「央行數字貨幣/央行數碼貨幣」,正是貨幣在科技發展中進化出的最新形態。(資料圖片)

不需網絡,不收費用

智庫「團結香港基金」去年發表《央行數碼貨幣——構築數碼金融基石》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的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陳穎茵把央行數字貨幣比喻為「數碼化現金」:「CBDC和現金很類似,都是央行發行的,很可靠,其次就是現金不需要網絡,CBDC也可以離線支付。你可以想象到的現金支付場景,CBDC都可以使用。」

陳穎茵口中的離線支付技術,是央行數字貨幣與其他主流電子支付最為不同的一點,極大地拓寬這一支付技術的應用場景。而有關並非什麼新鮮事,其實是八達通在使用的近場通訊技術/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

與八達通相似,央行數字貨幣的支付終端技術只需一塊小小的晶片,方便接入不同穿戴設備,例如北京已推出一款內置晶片的冬奧手套。陳穎茵續說,央行數字貨幣有望解決當下幼童和老人等群體無法有效應用移動支付的「數字鴻溝」:「其實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設計,幼年和老年群體就可以用手錶、手環。」例如北京日前推出一張可視卡片,使用者可以看到即時付款金額和餘額,「外國遊客不願意在手機下載數字人民幣的軟件,就可以用這張卡。」

但與八達通不同的是,央行數字貨幣不涉及中介費用,更利於推廣電子支付和無現金交易。上述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指出,八達通每項交易收取1.5%手續費,終端機押金2,000港元,每月租金200元,而由金管局、中國人民銀行等公營機構提供的數字貨幣,在實際應用中完全免收中介費。

可以說,對於中小商家而言,央行數字貨幣能夠節省不少交易費用,讓利於消費者和企業。

北京冬奧舉行在即,央行數字貨幣的應用成為外界焦點。(AP)

區塊鏈化,安全可靠

至於央行數字貨幣與傳統電子錢包的最大不同,在於底層技術——分布式記賬技術/分散式賬本技術(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最常見應用便是區塊鏈,亦是央行數字貨幣普遍採用的技術之一。這項技術原理是,每個持款人都有一個賬本(區塊),當一個賬本出現更新(例如交易),系統中的每個賬本都會「記一次賬」。基於公共賬本系統,央行數字貨幣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遠超傳統電子錢包。

「保護財產安全,通常有兩種途徑:藏起來,只有所有者才能拿到,比如黃金;對外宣布財產的所有權,並以法律作背書,比如房產。傳統安全方案是第一種思路,區塊鏈則是第二種。」姚前在《初探》中解釋,每個區塊中都有最新的賬本,再輔以密碼學與共識演算法,若有人想篡改賬本,就需要改變這個數據的記賬記錄,即要破解多重密碼,難度極大;而由於整個系統運作並不依賴單個區塊,所以即便某一區塊受到黑客攻擊,也不會影響系統運作,區塊可以選擇性下線進行維護,加上系統可以保持7×24小時不間斷工作,「實踐證明,這樣一個數據庫可以確保市值達近千億美元的比特幣在全球黑客的攻擊下,運轉穩定。」

「區塊鏈化」後的央行貨幣,具備匿名、可追溯和可編程三大特點。依託這三大技術特點,央行數字貨幣若落地推行,將會對社會的經濟活動、商業行為產生根本性改變。

先談談匿名性。在區塊鏈中,每個區塊會配備公鑰和私鑰兩把「鑰匙」,形式為一串密碼,可以簡單比喻為「大門鑰匙」和「房間鑰匙」。陳穎茵解釋:「我在交易時,只需要出示公鑰,就可以證明我是這筆資產的主人,但因為對方不知道我的私鑰,所以他不知道我的資訊。」例如比特幣等市面上流行的數字貨幣,交易匿名性極高;交易時僅憑公鑰,不知對方身份,所以常用於暗網、黑市等非法交易中。央行數字貨幣當然不能採用完全匿名的形式,而是「可控式匿名」,即設計信用階梯,幾百元以下的交易無需實名的,如果需進行更大額的交易,就需要手機號,再往上的就需要身份證,如此類推。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陳穎茵(左)央行數字貨幣比喻為「數碼化現金」。(余俊亮攝)

貨幣流通效率將達巔峰

陳穎茵表示,「可控匿名」的要求與現金使用相仿:小額交易不受監管,而大額交易在傳統銀行體系中向來有監管要求,要求實名。在數字貨幣系統中,雖然交易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是匿名的,但交易行為卻是極大程度的透明,因為每一筆交易都記載在共享賬本中,難被篡改,因此每筆交易都具備可追溯性。依賴高度可信的數據,監管機構在監測非法資金流向、金融犯罪行為的成本將會大大減低。

基於高度透明的記賬系統,區塊鏈技術能以編程實現智能合約功能,這也是數字貨幣最為無可替代的特點。姚前介紹,智能合約是運行在區塊鏈上的一段代碼,和常用的程式代碼沒有太大差別,「唯一的區別是可信度更高。」

「一旦智能合約被部署到區塊鏈上,程式的代碼和數據就是公開透明的,無法被篡改,並且一定會按照預先定義的邏輯去執行,產生預期中的結果。」姚前設想,若智能合約能被法律體系所認可,依託程序自動化優勢,通過組合串聯不同的智能合約,應用於不同場景,將令人類社會加速走向「更為高效的商業社會」。

古往今來,貨幣變遷都與生產力革命緊密扣連。姚前指出,工業革命和電力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手工勞動步入機器時代和電氣化時代,提升了貨幣的生產效率,滿足了社會生產力提升的貨幣需求。而處於二十一世紀,信息技術革命如浪潮卷來,「貨幣便繼商品貨幣、金屬貨幣、紙幣之後出現了新形態,即電子貨幣。」姚前寫道,「貨幣的『無形化』超越了物理形態上的限制,貨幣流通的領域、速度、效率達到歷史巔峰。」

「貨幣革命」深度報道:
貨幣革命.上|什麼是央行數字貨幣?
貨幣革命.中|「零售數字港元」應用超乎想像 惟金管局仍未拍板
貨幣革命.下|香港星洲金融叮噹馬頭 「批發型數字港元」要加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