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無縫對接(二):摸清家底,全面擴展跨境新城市帶功能|張克科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香港對雙城三圈的布局,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在布局雙城三圈的時候,每個圈要預期做什麼?這裏有兩個維度,一是北部都會區和雙城三圈之間的關係,起步應該做什麼;另一個是雙城三圈要怎麼樣建立,怎麼利用深圳的資源,跨一步怎麼做。

文:張克科

精細研判香港雙城三圈布局

深圳灣優質發展圈在深圳一方是最早開放且有香港要素的蛇口半島和海上航線,有鏈接雙城、一地兩檢便利通達的深圳灣大橋和口岸,以及前海—蛇口自貿區和擴容120平方公里的前海高端服務業特別合作區。香港跟前海的關係一直不太密切,香港這一次設想在這個圈除了打通雙城軌道交通對接和在香港建設新社區,提供15000至17500個住宅單位及6000至8000個高端科創就業職位外,更是規劃在香港一側流浮山興建一棟標誌性科創產業大樓,明確由香港數碼港來運營。這個樓我看就是北漂的「中環生態」。這樣深圳和香港的業務都可以穿梭跨越深圳灣大橋,便利的開展跨城業務,方便香港企業在深圳灣優質發展圈這個地方,直接利用內地資源開展工作。當然也方便內地企業到香港一側拓展業務。

港深緊密互動圈從深圳灣深圳河入口沿南山、福田、羅湖一直到蓮塘口岸、沙頭角中英街這一帶,是陸地相連、交通相接、口岸相通、居民交往最密切最頻繁最多元的地帶。皇崗—落馬洲口岸深圳一側正在拆除重建,新口岸一地兩檢的設計將為緊密融合發展提供具有豐富想像力的空間和模式。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羅湖口岸小河套、文錦渡口岸功能升級、蓮塘口岸24小時通關、沙頭角口岸改造等,都為雙城三圈的咬合運轉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機會。香港正在布局連接深圳羅湖的北環線、拓展河套的周邊資源,規劃建設新田科技城。在香港一側的若干新市鎮布局,將把河套、新田、古洞緊密合作起來,將居住就業統籌,把教育、醫療、住宅、商務服務、中低端人群就業、社區來往、商務對接等領域在這裏統籌建設,深圳的城市發展和新一輪更新也可配合在圈內完善提升,做到港中有深、深中有港,以人為本、相得益彰。

港深緊密互動圈從深圳灣深圳河入口沿南山、福田、羅湖一直到蓮塘口岸、沙頭角中英街這一帶,是陸地相連、交通相接、口岸相通、居民交往最密切最頻繁最多元的地帶。(資料圖片)

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是基於深圳與新界發展形成的27平方公里邊境土地,中間在沙頭角還有尚未開放的4平方公里土地。按照海岸線最遠的島來劃分海域,大鵬灣不全是深圳的海域,有80%是屬於香港的。鹽田港附近10萬噸的大船要在此轉彎的話,全都要經過香港海警審批,因為那是屬於香港的海域。所以現在大鵬很警惕,當北部都會區把大鵬灣東邊打開了,以後大家都直接去香港了,誰還會來大鵬?

其實,香港現在提出的雙城三圈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兩地大型跨境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有三十年的布局。在深圳灣大橋建設的時候,香港一直不同意那麼早開通,因為元朗的交通配套設施還沒做好,包括十號公路的問題。香港也一直不贊同過早開發河套地區,新田這邊還有一個被列入《拉姆薩爾公約》的米埔濕地。現在利用皇崗和深圳灣兩個口岸交互通關的物流轉運場,以及文錦渡生鮮貨物檢驗設施,都來不及應對往蓮塘的東遷,因為新界的基礎設施還沒有通達,一些地產商圈地的股東沒有準備好。但香港也在等蓮塘口岸建設以後,深港陸路跨境貨運形成「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新格局。

深圳應以三個策略締造共贏

深港接壤片區是未來必然要發展的城圈。香港已布局了面向2030年的北部經濟帶,對接香港的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和西部經濟走廊。在構建雙城三圈過程中,最關鍵的問題是,深圳怎麼配合和共進。現在香港銜接雙城三圈的區域基本上是一片未城市化配套的空地,香港希望從新田開始建設北環線支線,跨境到皇崗,帶動天水圍,延伸到香園圍。深圳則是沿邊界線建設發展的新城市,深圳一側基本沒有再開發的空間了。

要達到共建共享共管共贏的新局面,深圳只有三個策略。一是控制部分空間作為功能區來調整未來的布局,如原蓮塘工業區羅芳路以南、沙頭角保稅區圍網內等幾個空間;二是過去香港那邊參與投資建設,這個對作為投資主體來說是有意義的,但對政府來說,特別是深圳區級政府來說操作比較難;三就是整合、撬動、盤活,將存量資源變增量資源。現在深圳沿線各區和各主管部門都在委託研究,羅湖有委託,鹽田有委託,福田有委託,口岸有委託,交通有委託,但都不是整體的,頗有點「盲人摸象」的感覺,所以需要考慮在這中間整體做什麼,怎麼樣才能把它們撬動起來。

我一直在思考口岸經濟帶問題。最核心的價值是口岸要「通」,人通、物通、車通、信息通。一定要把口岸的痛點找出來,下猛藥打通。1995年,中國沒有進入關貿總協定,北京集中力量在深圳開展通關的國際化試點,着力點就是打通部門本位的體制。這是一場關乎全域的持久戰,前前後後撤銷、合併、改革了一系列口岸管理模式,先後將動植物檢驗、衞生檢驗檢疫等部門調併,按照國際通行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國家移民管理局和國家海關總署的條條歸口管理和服務新體制。

海關履行國家對進出入貨物的監督,只要能把特定貨物管理好,就不一定要在口岸設卡一一查驗,通過高科技手段可以將海關服務的模式創新,全線監管和暢通放行,沒有必要將全部業務集中在深圳這個所謂的口岸經濟帶的概念上。同時,口岸也管人。口岸管的是什麼人呢?是國家和地區的外事協同關係,是持互認國家護照和簽證許可的人員出入境。

深圳、香港之間,每天那麼多跨境工作,跟那些一年來一兩次的外國工作訪問、旅遊探親的人員不同。深港跨境工作者一天要往返兩三次。(資料圖片)

突破口岸框架實現跨城通達

口岸是國家外交渠道。但深圳、香港之間,每天那麼多跨境工作,跟那些一年來一兩次的外國工作訪問、旅遊探親的人員不同。深港跨境工作者一天要往返兩三次。沒有區別就沒有政策。根據深港跨境工作者的需求,我們管理當天往返深港兩地工作的人員的模式就不應該叫做口岸,特別是「一國兩制」框架下,更應該設置邊境工作通道。深圳的口岸辦是地方政府服務協調部門,權力在海關、在移民局所在那一塊。

深圳與香港現在都沒有關注兩毗鄰城市的關係,國際上邊境地方人士跨境出入有許多可以借鑒的模式。我國與陸路相鄰國家和地區設立的邊境出入管理和邊貿交往都有現成的可以借鑒的成功檢驗。深圳香港之間應該坐下來,好好研究一下。有把兩個城市之間的關係定位明確,為設立新的工作通道提供全新的方案思路。

所以,雙城三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兩個城市的便利通道,這不是基建問題,而是機制問題,是理念問題。理念改變後,管理模式改變後,自然就有解決這個問題的新辦法。

港深無縫對接(一):把握雙城三圈,促進一國兩制協同發展

港深無縫對接(二):摸清家底,全面擴展跨境新城市帶功能

港深無縫對接(三):構建「五環三支點」,完善配套功能

本文作者張克科是深圳市先行示範區灣區組專家、深港澳科技聯盟顧問,海峽兩岸暨港澳創新聯盟理事,深圳市科協原專職副主席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