搵工|投身10大新興行業減失業風險 不懂大數據、AI還有這些選擇

撰文:非凡出版
出版:更新:

編按:失業是不少打工仔的惡夢,要避免落入這個困境,除不斷增值提升競爭力外,投身市場日漸需要的新興行業亦是一個方法。以下節錄自《香城職涯:被時代改寫的就業生態》一書的內容,說不定能給予你一些轉工或制定事業前路的端倪。

作為人類歷史上其中一場最嚴重、廣泛和持續的公共衞生危機, 新冠疫情在很多打工仔眼中更是一場就業危機。無論是國際機構或本地統計資料的數據都顯示,「一般失業率」曾經在疫情年間衝擊歷史高位,傳媒日夜「宣佈」公司裁員或業績倒退,可謂人人自危。

以下的10個新興行業,早點轉行過去,說不定比別人早着先機!(按圖了解)

+41

筆者也是對就業市場感到擔憂的其中一員。有別於很多人,筆者擔心的是很多公司在疫情這個「首席改革長」(Chief Transformation Officer)推波助瀾下,人才供需缺口進一步擴大,結構性失業(Structural Unemployment)持續,意味僱主在現有勞動人口中,找不到合適的人才幫助公司進行改革和數碼化,出現結業危機,勞動市場踏入惡性循環。

「有人找不到工作、有人每天都被工作找上門」,是對 2021 年勞動市場的最佳描述。

Future of Work 的研究成為了《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常客,相關討論也成為了 Google 的 top search result。筆者對此當然沒有一個答案,但告訴自己:想洞察如何在未來世界作自我定位,最直截了當的方法便是反思自己作為地球人口其中一份子,在疫情前後的行為變化,因為這也代表着各行各業如何重新設計旗下的產品和服務。你不再投放時間和金錢的範疇自然會被淘汰,而背後相關產業鏈的工作機會也將自然流失。另一方面,你細心想想,被迫居家的你又是否真的變得無所事事呢?如果不是,資源和精力都投放在哪些地方和平台?

以零售行業的情況為例,疫情年間,消費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疲弱,電子商務以雙位數字的百分比逐月增長。對比起街上凋零的實體店鋪,網絡商店如 HKTV Mall 或 Shopee 都在 2020 年實現了雙倍營收,可見社會總體消費力並沒有減退,只是像你我般的消費者轉了個身。購物渠道之外的另一個例子是,疫情促使人們要居家用 Google Classroom 學習、透過 Zoom 開會和工作,背後代表我們對 Apple 等電子器材和 Ikea 家具的需求直接上升,而習慣使用手機、電腦的我們,也開始希望可以在 Instagram 上接觸世界、用 Deliveroo 決定早午晚三餐、在 Netflix 看電影,甚至是登入 Teladoc 看醫生等,上述每一個行為上的改變,都象徵着一些產業直接和間接受惠,也是新的產業和工作機會崛起的訊號。

對於顯著的產業變化和背後的人力調整,相信大家都可從不同媒體的新聞和日常生活中有一定體會。相比起來,這裏更加希望為大家探討背後隱性的產業鏈變化。

一個產業或一家公司可以憑一己之力突圍而出的年代已成過去,現代的產業鏈往往是環環相扣,一個行業的成功背後,必須要靠好幾個產業支撐,而新產業的崛起也帶來了明顯的人才缺口。

在筆者過去數年的觀察中,缺口不減反增的,不得不提接下來的十大新興產業。

相關文章﹕哪些職業10年後或被AI取代?除保安、清潔工 這18種行業都屬高危

+6

1. 大數據

首先,大數據(Big Data)已經由昔日的 Good-to-have 支援功能,獨立成軍變成其中一個人力需求增長最快的 Must-to-have 產業。數據被稱為「新時代的石油」(Data is the new oil),帶動各行各業的進步。數據分析基本上是當代行為與趨勢預測的引擎,數據行業的進步,意味着現能預測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對於某個服務或產品的接納程度。

簡單以 Google 旗下 YouTube 平台作為例子,平台背後的數據分析不單可幫助內容創造者改善影片作品內容和方向,甚至還能透過觀看率來預測諸如疫苗接種率乃至選舉結果等更重大的事件。在「每個人的時間都有限」這樣的大前提下,以數據為本作出行為預測,是商業世界爭奪使用者時間(User Time)不可缺少的一環。作為個體的你所接觸到每一個「感覺與自身需要有關」的資訊,往往都不是偶然相遇,而是由背後的「媒人」──大數據所促成。

2. 人工智能

跟大數據產業息息相關的,不得不說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提起人工智能,更多人可能會視之為工作機會的挑戰者。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就是通過訓練機器,把一些不需要人類智能(Human Intelligence)的工作交由機器代勞。當中涉及讓機器持續處理同一個指令,通過回應每個指令的答案,在累積足夠的數據後,把工作下放予機器。人工智能的應用範疇可以很廣泛,小至我們平常使用線上服務時會接觸到的聊天機器人(ChatBot),大至快將面世的無人駕駛交通工具等,這些基本上都是通過訓練機器,讓它們可以處理一些重複性的工作。

除了創造工作機會外,人工智能可以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特別是把一些相對厭惡性的工作排除出人們未來的生活之外,而這意味着整個人工智能產業鏈在人力需求方面將大幅擴張。未來我們是否能每天「遊手好閒」,端視乎人工智能在下一世紀的發展速度。

相關文章:轉工|壓力大寧減人工轉工? 37歲打工仔苦惱 網民一語道出關鍵

+8

3. 雲端產業

由於各行各業累積和需要分析的數據愈來愈多,應運而生的就是老生常談的雲端(Cloud)。在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服務不存在的年代,每家公司都必須經營自家倉庫,而且往往要透過一個繁複的中間人與別的倉庫交流。

如要拿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筆者會用現在線下很流行的共享工作空間(Coworking)和共居(Co-living)。當很多用戶可以使用同一個空間裏的技能和服務時,便可以減低很多產業自行研發和處理各個營運流程所需的金錢和時間投入。

雲端當然不只是一個線上的 USB 倉庫,更多的是一個把所有系統簡化的中央計算器,背後更延伸了數個增值行業,影響着我們每天所接觸到的服務,包括軟體即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和基礎結構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等。筆者個人十分看好雲端產業未來的延續性和人才潛在需求。

4. 網絡安全

當所有的有形無形資產都被放到線上世界時,不懷好意的人自然隨之出現。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網絡安全(Cybersecurity)的重要性變得不遜於每個屋苑的保安團隊。網絡世界的複雜性及持續演變的本質,可說是為傳統定義的黑客(Hacker)帶來不少可乘之機,擁有愈多門口和窗戶的地方,當然需要愈多的保安人員。Cybersecurity 能夠保護我們的線上資訊,保護一家銀行的提款系統,保護一個平台的正常運作,在黑客肆虐的今天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即使我們未必需要 24/7 的看門者,對相關研發和維護人員的需求卻只會愈來愈大。

相關文章:搵工|不懂IT註定冇運行? 懂人際、領導等10種能力亦一樣有出路

+27

5. 區塊鏈

區塊鏈(Blockchain)是另一個筆者嘗試班門弄斧解說的產業。很多人聽過區塊鏈,都是因為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的熱潮。加密貨幣和線上交易無疑是區塊鏈應用例子之一,背後見證了我們可以減少倚賴銀行作為中間人進行交易。區塊鏈演繹着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理念,在逐漸浮上水面的 Web3.0年代絕對會有更廣泛的應用性。作為個體使用者的我們,在過去以中央管理數據的模式下,基本上沒有任何辦法接觸和了解別人手中到底掌握了甚麼、掌握了哪些關於我們,以及我們資產的資訊。反之,以分散管理形式和不能改寫性質突破傳統的區域鏈,把數據和控制權呈現在每個人的眼前。

在筆者接觸過的實例中最有共鳴的是,如果一家學校以區塊鏈的公開形式頒發畢業證照,透過學校中央數據系統查驗畢業證照真假的步驟將成為過去式。

筆者曾經因為差點聯絡不上母校的校友辦公室而錯過研究生課程的報名deadline,使用區域鏈便可以避免。再以人與人之間的 P2P 金錢交易為例,過去的主要的貸款來源都是銀行,因為銀行掌握了比一般人更多的信貸資訊,但如果以後每個人都能證明自己的信貸紀錄,你會不會考慮成為他們的個體貸款者呢?

除了以上幾個產業正在快速前進和大規模招才外,也有一些無論我們在甚麼行業或甚麼崗位,都免不了要有一定認知的產業,因為其涵蓋性跟銀行等基礎產業一樣,是真真正正的無處不在。

除了上述聲勢突出的產業之外,根據筆者自身的行為改變及社會觀察,保守判斷將持續變得有聲有色的產業還有以下五個。

6. 線上教育

作為半個線上教育(E-Learning)服務從業員,筆者內心百分百相信線上教育產業的潛力,主要原因有二:一、當然是線上教育所帶來的可負擔學習(Education Accessibility);二、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普及性。

生活在像香港這樣資源豐富的城市,大學之前的教育都可以歸類為經濟學上所謂的「公用品」(Common Goods),但在很多發展中國家,教育依然是很奢侈的 Luxury Goods。線上教育真正能把來自頂尖國家和高校的優質學習內容,以低成本的方式輸出,讓更多人受惠。在此之上,過去的教育很多時候都比較偏向是為傳統定義中「20 歲前的學生」所設計的。世界變化之快讓很多在職人士逐漸跟社會需求的技能脫節,「活到老學到老」不再單單是掛在嘴邊的口號,

在不同年齡層間發生的後學生時期進修變得愈來愈普及,相對於要全職返回校園,線上學校的低機會成本和高靈活性自然有先天優勢。

月薪逾2萬每天只在整Excel表? 事主嘆想轉工網民卻錯重點…

+12

7. 醫療和護理行業

醫療和護理行業(Care Industry)是另一門筆者期望會進步得最快的產業,其涵蓋的不單是生病時和病後的治療,更重要是可以無限延伸的預防醫學(Prevention Healthcare)。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都必須經歷生老病死,而在每個階段我們都希望可以得到最好的服務。除此之外,活在像香港般繁忙的大都市,人們特別容易遇上情緒問題,需要專業人士的幫助。很多人笑稱疫情帶來最大的危機並不是感染數字,而是各種防疫限制為當代人帶來的長期情緒困擾,筆者對此深表同意。身體健康這個生日願望也促進了健身和保養品市場等行業增長,筆者甚至會把 Headspace 和 Calm 等付費使用的冥想平台程式(Meditation App)歸類為同一產業。

另外,疫情帶來的醫療負荷量激發了居家測試(At-home Testing)行業的步伐,日後將有更多病症種類可以透過自我測試得到結果。這也意味着醫療服務進一步變得平等,畢竟我們都曾經被診所收據的銀碼震驚過。當地球正在走向更富裕的未來,這類型的服務需求只會有增無減,相對應的產業人才需求也一樣。

8. 可再生能源

「地球生病了」是環保組織這幾年經常提及的事實,筆者相信這也是每個人都能觀察到的。我們過去為了經濟增長,大量開發對地球帶來損害的能源,亡羊補牢的人類屬性讓全世界都把目光放在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上。

其基本概念是透過大自然的力量,譬如風力、水力、太陽能、地熱能等,生產無害的能源。這並不是一個新的產業或概念,但在世界一體化和危機當前,這是一個罕有得到全球共識的重中之重,各國政府的同意和保證,即將反映在大量投放到這個產業的資金鏈,以及背後出現的人才荒。在撰文時的資料整理過程中發現,環境保護相關工作已經不只是所謂的單一產業或大機構俗稱的 CSR 獨立部門,在政策層面推動的可持續發展,將顛覆性地改變跨工種的日常工作要求,筆者會在之後的「Green as a skill!綠色經濟釋放轉型機會」一文中加以分析。

辭職|寧棄高薪轉行送外賣? 打工仔因一事放棄文職網民有同感…

+4

9. 虛擬實境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是筆者個人偏愛的另一個高增值性產業。通過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為使用者在網絡世界提供視覺等感官的真實性,增強互動。我們可能馬上聯想到電玩電競類作品,對在平面遊戲年代成長的筆者對此不太感興奮。反而更期待的是可以在沒有玩伴的情況下打網球,上網購物時可以更真實地判斷產品是否適合自己,甚至是購買海外房地產時可以模擬實地考察。在以後的世界,足不出戶也可以做的事情將因虛擬實境變得愈來愈多。VR 亦會是逐步移居元宇宙(Metaverse)的數碼遊民日常生活互動中最重要的基石。

10.機器人行業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大家又愛又恨的機器人(Robotics)行業。工業 4.0(Industry 4.0)是香港以至全世界都在大力推動的製造業革新,而機器人是工業 4.0 下「高度自動化」的產物。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可以幫助人們進行很多厭惡性和高風險工作,同時也為某些工作的表現提高穩定性。醫療手術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手術室中不少工作都要求分毫不差的穩定性,無論一個醫生的技能如何高超,也難以保證每次手術都能有同樣高水準的表現。機器人擅長重複性的工作,正好能派上用場,填補人力的不穩定性。另一個比較常見的例子,相信大家都曾經在餐廳、超市、酒店、商場等地方,看到提供食物運送、消毒清潔等服務的機器人。

小結

總括而言,產業變化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現實,背後反映的是人力需求增長。作為求職者,如果能夠在某一產業快速增長的時候投身其中,意味着未來有更巨大的潛在發展空間,或者更功利地說,將踏上一條沒有盡頭的晉升階梯。作為觀察者,筆者對很多產業的走勢只敢作蜻蜓點水式預測,一來產業變化之快文字很難跟上,二來網絡世界也擁有更多對特定產業更熟悉的說書人了。

不少人可能會質疑疫情受惠產業的生命週期,社會上也陸續出現聲音呼籲市民大眾耐心等待、疫情過後一切都會回復正常,曾經消失了工作機會也會重新出現。疫情當然總會有一天成為歷史,但於筆者而言,疫情前和疫情後的常態勢必不盡相同,因為我對疫情年間出現的改變並不反感,甚或可以稱得上是習慣和愛上了。我對後疫情年代的產業轉型也滿懷興奮和有說不出的期待感。

(非凡出版授權使用)

書名:《香城職涯:被時代改寫的就業生態》
作者:黃榮錕(Ivan),全球最大型就業網絡LinkedIn(領英)HK公共事業部負責人,同時是本地職場類人氣Podcast「香城職涯Career Saucing」頻道主持人。

【本文獲「非凡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