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血管粥狀硬化不只因肥胖而起 4大原因致病 年紀大為其一

撰文:今周刊
出版:更新:

隨着年紀漸增,對於血管方面的疾病要更為注意小心,其中,動脈壁會因為脂肪的堆積而逐漸淤積、阻塞,這就是所謂的「動脈血管粥狀硬化」。

發生在心臟的冠狀動脈會產生狹心症(心絞痛),而發生在非心臟部位的周邊血管,則是稱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其中又以下肢動脈狹窄的發生率最高,輕者肢體末梢疼痛,嚴重則會產生肢體缺血、冰冷、蒼白或壞疽,甚至危及生命。

患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原因主要有4個,銀髮族宜多加提防(按圖了解!)

+4

下肢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症狀:

1.輕度阻塞:略感下肢酸麻冰冷。

2.中度阻塞者:出現漸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後會有腿部痠麻疼痛,休息片刻後血液循環恢復足夠,又能繼續往前走,但反複出現同樣症狀。

3.有無法癒合的傷口。

相關文章:中風|早晚溫差大要嚴防心血管疾病猝發!專家傳授保命5重點

+8

三高洗腎吸煙風險高

台灣成大醫院心臟血管科醫生黃睦翔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主要有4項,除了年齡的不可控外,還有三高、洗腎以及吸煙。而患有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病患,也常合併有心臟或腦部血管疾病。

據統計,37至50%的病患,會伴隨腦血管疾病或心臟血管疾病,10年內發生心肌梗塞的機率是正常人的4倍,發生腦中風的機率也是常人的2~3倍。

相關文章:常心悸、肚瀉、沒生病卻全身不舒服?醫生教3招改善自律神經失調

+10

甚至可能引發腦中風

黃睦翔提醒,若肢體出現間歇性跛行症狀,就要小心是否有心絞痛或暫時性腦部缺性、甚至腦中風的症狀,加強危險因子的控制。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4項高危險因子:

1.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

40-59歲發生率為2.5%,70-79歲則暴漲到18.8%,雖然這項因子無法控制,但應多加留意相關症狀。

2. 三高

即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其中的高血糖(即糖尿病)會顯著增加風險2-4倍,高血壓及高血脂症則是增加風險1.5-2倍。

3.吸煙

會大幅增加血管阻塞疾病的風險達2-6倍,而超過8成的患者有吸煙的病史。

4.洗腎病患

增加風險約7-8倍。

黃睦翔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治療,首要就是控制危險因子,包括戒煙、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並做適度的運動訓練,以改善肢體的血流量,其改善程度可與藥物相當,是安全、經濟且有效的治療方式。

【延伸閱讀,更多銀髮族保健養生建議】

心臟衰竭|9成患者得病不自知 遇上3大病徵 還以為只是年紀大了

+2

心臟病|突發胸痛心肌梗塞易猝死 低溫療法可減緩腦部損傷

+5

延伸閱讀:

小暑爆熱狂冒汗,粉領族尷尬「濕背秀」竟是多汗症!中醫揭六招改善,教你如何透心涼

只吃青菜、水煮蛋,瘦身成功為何瘋狂掉頭髮?營養師:把握飲食4原則,這樣吃就能健康瘦

【本文獲「今周刊」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