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男常有瀕死體驗「以為下一秒就要死」 原來患上這種病?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近年,社交恐懼症(社恐)一詞經常在網上乃至日常生活出現,不少人都以為與內向相似,但前者其實是一種心理障礙,患者甚至會感到痛苦。
今年29歲、在深圳工作的小鍾(化名),就曾經遭遇過突然頭暈、心慌等「瀕死」體驗,甚至在一個月內入院兩次,多番檢查後才發現患上驚恐障礙。

小鍾介紹,自己曾在家中和上班途中突然頭暈、心慌、心悸,極度恐懼不敢亂動,症狀長達十多分鐘,「感到異常驚恐,手腳發麻、呼吸困難,以為下一秒就要死了」。

他曾在一個月內入院兩次,當時急診查血壓180/110mmHG,心率100次,排除心肌梗塞後被轉入心血管內科,排查無異常後出院。小鍾又陸續去神經內科、中醫科、皮膚科、骨科、消化內科等做檢查,結果一一排除相關軀體及大腦器質性問題,直至內科醫生提醒情緒問題也會引起高血壓,他才到深圳大學總醫院臨床心理科門診求醫。

原來,小鍾來自農村,成績優異的他一路靠獎學金讀到博士,還到國外深造,回國後在深圳工作。惟工作後面臨作息改變、社交圈以及職場壓力,小鍾開始自我社交隔離,不參與聚會聚餐、人情應酬,並堅持低物質消費理念。不過,因三觀不合連續兩次「被分手」,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小鍾陷入抑鬱,突然出現驚恐發作。

臨床心理科曾海燕醫生分析,情感受挫可能是小鍾驚恐發作的誘因。(微信公眾號@深圳大學總醫院)

經醫生分析,情感受挫可能是小鍾驚恐發作的誘因,但其實他一直處於慢性應激狀態。最終,小鍾被診斷為驚恐障礙(精神科診斷體系(DSM-V)),共病軀體疾病「高血壓」。

據介紹,驚恐障礙屬於腦功能性疾病,又稱為急性焦慮發作,主要症狀是驚恐發作,以瀕死感和失控感為主,輕則心慌、氣短胸悶,重則現心悸、呼吸困難或過度換氣,部分患者伴有眩暈、口乾、全身大汗等症狀,一般持續5至20分鐘,最長不超過1小時。

在自我療癒、認知治療及藥物治療下,小鍾的驚恐障礙情況減少。目前,他已接受藥物治療半年,驚恐一直沒有發作,降血壓的藥物亦已停用,但每兩個月仍然要回醫院覆診。

驚恐障礙屬於腦功能性疾病,又稱為急性焦慮發作,和腦皮質-杏仁核-藍斑核所在的情感環路功能障礙密切相關。(微信公眾號@深圳大學總醫院)

成年人群患病率1.5%,終身患病率4.7%

醫生介紹,驚恐發作亦見於一些軀體性的疾病,心肌梗塞、嗜鉻細胞瘤、甲亢、物質或者酒精依賴/戒斷綜合症,低鉀、低血糖、缺氧、酸中毒等疾病。

不過,驚恐障礙是指排除上述的軀體和器質性疾病基礎,以反覆出現驚恐發作體驗、對發作的預期焦慮以迴避行為為主症,一次發作後,對再次發作的預期性焦慮以及迴避行為超過1個月即達到診斷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大約30至50%的患者的驚恐發作和特定的情境有關,例如密閉的空間、飛機上、開車時、人多的地方或者演講的場合,因此驚恐障礙又有幽閉恐懼症、廣場恐懼症等稱謂,部分人或者至親或曾遭遇車禍、飛機失事等經歷。

由於驚恐發作不分時間地點,不少患者都會有迴避行為,例如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場所、出行時會避免乘坐飛機、因為擔心開車時肢體麻痺出車禍又不再駕駛等。

據介紹,驚恐障礙在成年人群中患病率為1.5%,年患病率為2.7%,終身患病率為4.7%。大多數人犯病時會選擇在急診和心血管內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