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拜會︱拜登對台「新三不」出爐 為台海降温但挑戰仍大

撰文:張鈞凱
出版:更新:

11月14日下午,習近平與拜登(Joe Biden)在印尼峇里島舉行長達3小時12分鐘的會晤,這是拜登上任以來中美雙方首次實現最高級別的會談,意義重大不言而喻。台灣問題成為中美領導人面對面溝通的一項重要議題,尤其習近平着重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中的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無疑更加突顯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發展乃至國際格局之中的重要性。

眾人無不聚焦習近平關於台灣問題的表述,在他張弛有度的講話中,台灣問題的語氣相對強硬。顯見無論是美方有意建立的「護欄」,以及習近平口中的「防護網和安全網」,或是王毅會後答記者問時所稱的「安全閥」,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紅線」、「底線」或有學者所謂的「禁區」,已是美方在戰略模糊或清晰的擺盪過程中,難以再僅憑擦邊球就能輕騎過關的一道坎。

拜登不再只說「不支持台灣獨立」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在台灣問題上說法的微妙變化。按中方發布的通稿,拜登原先在今(2022)年3月18日與習近平視頻通話時提出的「四不一無意」(美國不尋求與中國打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獨、無意與中國發生衝突),在今次會晤中進一步擴展成為「五不四無意」

(美國)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方也無意尋求同中國「脱鈎」,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
11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峇里島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新華社)

《香港01》發現,其中最大的亮點,莫過於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這一可概括為「新三不」的表述方式。這個帶有突破意味變化的意義在於,至少拜登政府上台以來,無論是拜登、布林肯(Antony Blinken)或國務院官員的說法,凡是涉及美方澄清其「一中政策不變」的論述,頂多是反覆強調「不支持台獨」。

包括今年5月發生美國國務院官網更改美台關係論述的風波,美方先是在該月5日移除「不支持台獨」等文字,引起外界高度重視,甚至不乏有看法認為美方在台灣問題上據此宣告走向戰略清晰。但經過一番周折,布林肯在5月26日發表對華政策演講,重申了美國的「一中政策」;兩天後的28日,國務院網站再度把「不支持台獨」(We do not support Taiwan independence)放了回去。

「一中一台」重構「一中政策」?

拜登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態度之所以動見觀瞻,主因在於其一系列帶有「以台制華」的「台灣牌」動作,包括對台軍售、協助防務、官員議員訪台、通過「挺台」法案,或者在台灣國際外交事務上的態度等等,無不給北京「說一套做一套」的觀感,認為其正在以實際行動「掏空」一中;外界也認為美國確實有意要弱化、虛化一中,甚至試圖去打破中美三公報所建立起來的政治基礎。

又如美方在推動《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預設的條文、佩洛西(Nancy Pelosi,台譯作裴洛西或波洛西)執意訪台等等做法,更給了台灣特別是執政黨與親綠政學媒人士一種訊號,認定拜登政府為了「挺台抗中」,正在朝向透過「一中一台」重構其「一中政策」。由於自認受到美方的「鼓舞」,蔡英文政府亦更加無所忌憚地標榜兩岸「互不隸屬」、「中華民國台灣」等等被北京視為「兩國論」的政策路線。

美參院外委會通過《台灣政策法》,台總統府致謝稱「多方位促進台美合作關係」。圖為2022年4月15日,蔡英文在總統府接見美國聯邦參議員、外委會主席梅嫩德斯(Bob Menendez)訪問團一行。(台灣總統府)

在前述的背景脈絡下,拜登於今在習近平面前,不只表示「不支持台獨」,還進而涵納了「不支持『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其釋放出來的訊號恐不能被低估。因為這樣的說法可說是朝着中美關係正常化的「一中」基石方向復歸和靠攏,也等於是美國在其「一中政策」是否已「重構」或「變質」的質疑聲浪中(當然美台政治人物多數是抱持着期待的),重新對「一中政策」的內涵與定義給出交代。

回到基辛格曾向周恩來做出的承諾

回顧歷史,台灣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告訴《香港01》記者,拜登講出當年《上海公報》中國大陸所持立場:「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製造『一中一台』、『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台灣獨立』和鼓吹『台灣地位未定』的活動」。

事實上,在1972年《上海公報》發表之前,1971年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台譯作季辛吉)為了推動尼克遜(Richard Nixon,內地譯作尼克松,台譯作尼克森)訪華而密訪北京。當時周恩來向他強調,「很明顯,在我們兩國的關係中,台灣是關鍵問題」;而基辛格則向周承諾,美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

1971年基辛格(左)訪問北京期間,曾向周恩來(右)承諾美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 (VCG)

到了1996年台海危機後,美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台譯作柯林頓)在上海公開宣示對台「三不」政策:聲明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加入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

可以說,經歷了「台灣牌」掀起台海動盪,特別是佩洛西訪台後令中美關係滑向下行狀態後,上任後曾四度口頭表示將「軍事協防台灣」的拜登,在首次中美領導人實體會晤時,向中方表明了其「一中政策」不僅是回到克林頓時期,還回到了50年前基辛格對周恩來的承諾,甚至是接近《上海公報》時的中方立場。

就台灣問題的呼應與降温挑戰仍大

當然,在拜登對台「新三不」(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不支持「一中一台」)口頭宣示拋出之後,美國行政部門和國會兩黨議員又會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認同和執行這樣的路線,又或是依舊「陽奉陰違」,在未來仍應該要被打上一個大問號。畢竟台海問題的翻騰很難輕易停歇下來,美國剛經歷了中期選舉後的政黨版圖重整,台灣則馬上要迎來九合一選舉,且很快又要進入2024年總統大選周期,民進黨和美國的政客不太可能簡單放過拿「台灣牌」刺激北京、獲取政治利益的「大好機會」。

11月14日,習近平在印尼峇里島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會晤。會晤結束後,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向媒體介紹情況並回答了提問。(外交部)

拜登對台「新三不」並沒有出現在美方的中英文通稿之中,可以預期美方不會強調這個部分,而是一如既往強調「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美國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對現狀作出任何改變,保持台灣海峽的和平與穩定符合全世界的利益」。不過,從習近平也為「和平穩定」做出界定:「『台獨』同台海和平穩定水火不容」,再聯繫上拜登的對台「新三不」,以及重申「一中政策」不變來看,這條主軸已能嗅出中國是在中美關係中爭取主動、逐步扣緊的味道,而拜登在台灣問題上做了一定程度的呼應,算是為此前台海緊張局面降了一點温。

習近平向拜登強調,「希望美方將總統先生的承諾落到實處」,「美方應將有關承諾體現在具體行動上,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王毅會後也指明了此次中美元首會晤的一大要義,在於「啟動了一個進程,就是要將兩國元首重要共識落到實處,管控和穩定中美關係」。而「我了解他,他也了解我……我們要做的只是弄清楚『紅線』在哪裏」,拜登這一「紅線說」同樣被媒體廣泛報道。拜登對台「新三不」未來路向何方,對於中美關係、美台關係與兩岸關係來說,無疑都是左右發展進程的一大關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