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風靡求神拜佛 內媒批「不上課不上進只上香」反被罵上熱搜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在上班和上進之間,年輕人選擇了上香。」據中國媒體報道,旅遊網站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寺廟相關景區門票訂單量同比增長三倍多,2月以來「90後」「00後」的年輕人,更是占到了預訂門票人群的一半左右。而隨著中國年輕人間興起了「寺廟遊」的熱潮,這句充滿自嘲意味的網路流行語,也引起了中國媒體的注意。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管的《新京報》星期二(3月21日)撰寫評論文章,批評年輕人不該「不上課不上進只上香」,指年輕人如果把生活希望寄託在神佛之上,顯然是「走偏了」,而「奮鬥才是青春的底色」。

燒香拜佛尋求清淨? 內地年輕人掀寺廟遊熱 90後00後佔比近50%

文章發出後,毫不意外地遭到了網民的批評和輿論的反彈,感到被冒犯的年輕人們,也在多個平台發聲回擊,一度在當天把相關話題「罵」上了微博熱搜榜。

有趣的是,當天傍晚,屬於中共北京市委機關報的《北京日報》也就這個話題撰文,直言與其上綱上線憂心年輕人上香,不如關心他們在求什麼,點出年輕人初入社會壓力巨大,上香不過是一種減壓方式,意在為網路輿論降溫。

有網民不禁感歎,年輕人上個香,居然能讓兩家官媒「掐起來」,這個事情真有這麼複雜嗎?

杭州靈隱寺香客眾多,總是人生人海。(中新社)

上香=不奮鬥?

通過網民評論不難發現,《新京報》的文章激怒年輕人的主要原因,在於以偏概全地把「上香」和「不上課不上進」畫上了等號,將許願的行為上升到「把自己的生活希望寄託在神佛之上」。

雖然文章也提到了年輕人面臨的「考研究生、找好工作、擺脫單身等」壓力,也提出了上香是年輕人「釋放壓力、轉移焦慮的管道」的可能性,但卻用了更長的篇幅闡述為什麼求神拜佛是靠不住的,頗有試圖喚醒誤入歧途的年輕人之意。

而文章末尾勉勵年輕人應該堅韌不拔、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奮鬥才是青春的底色」,而不該「不上課不上進只上香」,在年輕人看來更是一碗「爹味十足」的「毒雞湯」。

「爹味」這個詞,最初被用來諷刺那些以自我為中心的中年男人,現在則延伸至批評雖然什麼都不瞭解,卻熱衷於教育別人、給人提各種建議的人和行為。

以小紅書為首的年輕人社交平台上,可以輕鬆搜出各地寺廟的「上香攻略」「請手串攻略」等。(小紅書截圖)

以小紅書為首的年輕人社交平台上層出不窮的「上香攻略」「請手串攻略」證明,拜神燒香之類的活動確實在年輕人間流行了起來,而官媒試圖抑制這樣的「封建迷信」傳播也無可厚非,但若是不能理解年輕人將上香祈願作為心理安慰的難處,只是一味地批評,在網民看來就是高高在上、不識人間疾苦了。

有一條高讚評論是這樣形容中國官媒對年輕人的遊說的:「句句不談薪資,條條不離奉獻;樁樁不談好處,事事皆講境界。」

還有網民認為,只要撰寫文章的人願意多看一點年輕人的社交平台,就不難發現大部分人所求的都是學業、事業和財運等,「月老殿理都不理,財神殿長跪不起」的調侃也頗為流行。

也就是說,年輕人是現實的,他們不是「佛系躺平」、沒有現實追求,也並非不願上進,而是「上進不了」,才轉向燒香拜神尋求安慰。

「佛系青年」表達著一種什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方式。(圖緣:VCG)

上香沒有門檻 生活處處是坎

關於年輕人為什麼愛上香,有一條被轉載了很多次的評論是這樣寫的:「上香不用985、上香不卡35歲、上香不問你是否已婚已育。」

短短二十幾個字,道出了當今中國年輕人在職場奮鬥中遇到的三大現實門檻:學歷歧視、年齡歧視、性別歧視。

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年年走高,而放緩的經濟則使得就業崗位供給明顯低於需求。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3月15日發佈的最新資料,今年1至2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6%,但16至24歲的年輕人的失業率則高達18.1%。

中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年年走高,但許多年輕人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資料圖片)

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選擇繼續讀書深造,帶動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人數也逐年上漲,高學歷人群增加也使「學歷內卷」更加嚴重;站在鄙視鏈上游的985、211大學生尚且感到焦慮,不時傳出985畢業生做保姆、送外賣的新聞,更遑論那些普通大學甚至專科學校的畢業生了。

甚至就在一周前,中國央視網等官媒也因為批評年輕人間流行的「孔乙己文學」,呼籲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脫下「孔乙己的長衫」、從事基礎工作等,而同樣遭到了網民的大力反擊。

另一方面,雖然被統一劃入了「年輕人」群體,但最大的90後今年已經33歲了,離35歲的「職場分水嶺」僅剩兩年,能否在被當做「老人」淘汰之前在職場站穩腳跟,成了他們最迫切的焦慮。

中國年輕人在職場奮鬥中遇到的三大現實門檻:學歷歧視、年齡歧視、性別歧視。(資料圖片)

在這基礎之上,女性求職者還要面臨更加嚴峻的性別歧視。為了防止入職後短期內懷孕休產假拿福利,許多女性求職者都會在面試中被問到是否結婚、是否已生育,並可能直白地因為已婚未育而被拒絕錄用。在人口逆增長、國家催生、三胎政策全面開放的當下,已經生了一個甚至兩個孩子的女性,也還會面臨同樣的歧視。

現實生活會把年輕人分成三六九等,而神佛面前只要誠心人人平等,上香會成為年輕人釋放壓力、逃離歧視的形式,也就不足為奇了。

除了職場歧視,疫情三年帶來的經濟和精神衝擊,加上撫養孩子、贍養老人、甚至為自己存下養老金的種種負擔,都是能夠令年輕人群體焦慮不已的現實挑戰。而能夠明確指出並共情這些的《北京日報》的文章,也就能起到一定程度的輿論情緒安撫作用。

《北京日報》的文章寫道,年輕人「突然佛系」,大可不必上綱上線到消極避世,進廟上香未見得就是要「求菩薩顯靈」,有時不過是一種心靈減壓。文章直言,與其憂心年輕人上香,不如關心他們在「求」什麼:當下社會不確定性極大提高,年輕人面臨的煩惱和挑戰比以往更多,可能造成一定的迷茫與無措,而這個時候祈福許願、期待美好實屬人之常情。

文章寫道:「早起上完香不耽誤坐地鐵搬磚,誰還不是一邊祈福一邊奮鬥?」

4《北京日報》寫道:「早起上完香不耽誤坐地鐵搬磚,誰還不是一邊祈福一邊奮鬥?」(Getty)

文章還說,年輕人闖過困惑,既需要個體自身的努力,也離不開社會支持的援手,呼籲社會關注年輕人、為他們提供更豐富的舞台和才能施展的空間。不過,這段話也被部分網民批評「假大空」、避重就輕,只談情感、不講如何改變現實的社會問題。

年輕人喝不下雞湯了

在中國網路問答平台知乎的相關提問下,一個高讚回答寫道:「去寺廟燒香,表面看似是年輕人的選擇,其實是時代逼迫年輕人不得不這樣選擇。」

該回答指出,一方面寺廟歲月靜好的氛圍感帶來逃離現實的錯覺,是年輕人對精神內耗的治癒和對壓力焦慮的努力和解,而另一方面年輕人的求神拜佛、佛系生活,是因為努力能夠改變的東西越來越少,學歷能夠帶來的變化越來越小。

正在上香的人。(圖 / VCG)

另一個回答也說,如果上進能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讓人不說大富大貴,至少體面活著,「那誰還會去燒香呢?」

簡言之,年輕人並非不想奮鬥,而是意識到奮鬥也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在複雜的大環境中個體的奮鬥難以改變人生,而這種無力感,需要一些「燒香求神」的迷信自嘲來緩解。

除了上香,年輕人也流行從寺廟的法物流通處購買帶有美好寓意的手串等。圖為北京雍和宮法物流通處門口的隊伍,圖為北京雍和宮的手串。(互聯網)

年輕人並非盲目迷信,他們大多明白,上香可以緩解焦慮,但不能解決問題;他們同樣也明白,來自官方那些看起來勵志的「雞湯」,也並不能解決問題。

有網民留言說,如果自己還在中學生時代,看到這樣的雞湯一定會感到羞愧,並振奮精神繼續奮鬥;但對於已經經歷了生活毒打的人,不論是專家建議還是媒體評論,在嚴酷的現實面前都不過是些「正確的廢話」,甚至可能是碗會讓人有不切實際期待的「毒雞湯」。

從「孔乙己文學」到「年輕人上香」,中國媒體頻頻點評年輕人的行為、試圖「引領風氣」,又幾乎次次都遭到輿論反擊「翻車」,無不彰顯在中國年輕人面臨的空前壓力前,官方在拿出解決方案前,漂亮話還是慎言為上。

而年輕人自己在現實中也看不到解,他們去寺廟上一炷香、留個「萬一能心想事成呢」的念想作為心理安慰,也不過是一種自我調濟的無奈之舉罷了。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