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有價】從舊書看時代:60年代難買樓?唐君毅寫信笑老婆?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巷弄、書店,是文青去台灣的必到之地,但你又有沒有想過,香港的舊書店也可以成為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最近80後香港舊書店迷、任職財經記者的黃曉南跳離文青思維,在書店故事以外,也寫下15個店長實際上的經營故事,將在書展出版香港首本舊書店專書《香港舊書店地圖》。
10多年前黃曉南在台灣碰上舊書店後,便被它迷倒,每年到台灣「報到」以外,每星期也會去香港的舊書店最少一次。舊書店,到底有何魅力?

走進舊書店,每翻起一本書就像穿進一個時空。(楊程攝)

上集:【書店已死?】港舊書店善用網上營銷、拍賣 財經記者:充滿生機

+4

商場以外的書店 台灣掃3箱書回港

說起舊書店,大家總會想到尋寶,然而黃曉南一開始愛上舊書店原來不是因為尋寶的感覺,在10多年前,他甚至不知道世上有「舊書店」這回事。

2003年,正在讀大學的黃曉南到台灣旅行,在誠品書店看見傅月奄的《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大感好奇——原來這世上的書店不是只有位於大街和商場、賣着新簇簇的書那種。於是他按着那本「地圖」,跑遍整個台北的舊書店。

「那時是學生,最開心就是那些書很便宜。」他笑着說。像一些翻譯文學叢書,香港新書一本要港幣90多元,當年在台北光華商場地庫書店,卻只要港幣10元、20元。他一口氣買了幾十本書,寄了3個紙皮箱回香港。他自言那時期的知識基礎都來自那三箱書。3年後光華商場拆卸,那些書店卻曾經滋養過他的大學時期。

【不敵加租】粉嶺最後書店將結業 老闆做地盤工幫補

台灣的舊書店充滿文青味道。(受訪者提供)

穿越數十年 遇上罕見報界前輩著作

自此他每年都會去一次台灣「朝聖」,同時也遊走香港各個舊書店。讓他由「喜歡舊書便宜」走向下一階段的,是一次像穿越時空般的經歷。有次他如常在書堆中遊走,竟看到一位和比他年長50多年的前輩名字,《信報》前總編輯沈鑒治。「我很敬重他,之前只見過他的一些散的文章,(在書店)見到這個名字,那刻真的好像穿越了。」他笑着說。

那本書叫《政經縱橫》,後來他還發現《信報》出版的舊書,他這才知道《信報》數十年前就有出版社,會為專欄作家出書。他拿回去給總編和老員工,他們都說沒見過。報館的資料室通常規模不大,幾十年前的資料也已散失,「這是新聞機構歷史很有用的資料。」他高興地說。。

自此每次到舊書店,他都會對《信報》的書份外敏感,現在已儲了40多本這些書籍。「每次去都很忐忑,到底有沒有呢?」訪問當天他走到一間舊書店,忽然笑着向記者招手,原來他又碰到了《信報》專欄作家的書。他苦惱着:「這些不知道買了沒有……算了,我全部要。」愛書之人的豪爽令人詐舌。「因為每天的書都不同,下次來就不知道有沒有了。」

【酒店書店】地庫開放申辦展覽表演 佐敦新文藝聚腳點?

從舊書日窺舊日香港 感思想開明與否不關年代

另一次,他遇上唐君毅的《致廷光書》,書中內容全是寫給妻子的書信,「唐君毅是幾十年前的人,新儒家大師,給人印象很嚴肅,但你看他寫給妻子的信,像現在男朋友對女朋友說的話。」黃曉南忍不住笑了:「有些話不知道他為什麼要寫信,例如有封他寫,昨天和你去西餐廳吃飯,都叫你不要這麼貪吃,吃了整杯雪糕,你看你現在肚痛,是不是活該。」

他又指,唐君毅、沈鑒治、梁小中這些由50、60年代開始活躍的學者,思想比現今不少人開明,如任由子女按興趣擇業,和子女像朋友般相處,「令我覺得一個人若能把書讀通,是不會受到時代限制,相反若固執、『萌塞』,生於現代也如古老石山。」

除了一窺大師生活和思想,舊書也讓他看見到舊日的香港。「6、70年代的人已在說樓價很貴,寫這些東西(寫書)都是買不到樓,也在說香港的樓貴得誇張,要等遲些樓價跌才買。」他笑着說。

黃曉南笑說:「我有本更早版本的。」(楊程攝)

請教小思舊書價值 「保存舊有資料文化」 

黃曉南就這樣慢慢愛上了尋寶的趣味。即使近年出現許多網上書店、二手書交易群組,他也仍然離不開舊書店。「不知道和女士去商場買鞋是否相同呢,在淘寶網有幾萬對,但也不及前後左右都是鞋架,可以隨便拿幾對下來試。」他笑着說。他喜歡那種置身書海、一看就是一列書、好奇的就拿下來翻看的感覺。

James堅信實體書店會繼續存在,「人類是感官動物,你揭一本書的動作,被四周書架滿壁舊書包圍的感覺,所帶給你的啟發和靈感,Kindle是不會做到。當然,香港寸金尺土,很多人家中沒條件擁有書房,他們若能來這裡享受到這種感覺,我就會好開心。」
《香港舊書店地圖》書店「Books & Co.」老闆訪問節錄

然而,他一直有個疑問:「我自己行舊書店是為了驚喜,但我解答不到舊書店對整個社會的價值是什麼。」於是他跑去問常逛舊書店的小思,「她不用想,一秒就答到我,她說舊書店可以保存舊有的資料、文化,直到它有機會落到懂得運用的人手中。」

他這才發現自己在舊書店找到的除了是趣味,也是珍貴的紀錄——舊書記錄了昔日的生活、不同人的想法,以至是歷史。4年前他曾到台灣環島尋訪舊書店,便遇上了儼如資料庫的「舊香居」,那裏有許多文史哲珍本,有時又會舉辦書展,吸引到兩岸四地的學者前往尋訪資料。

而且,70年代中國內地發生文化大革命時,除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等書籍外,所有書都被禁制出版、外銷,如碑帖、甲骨文、文史哲書籍,甚至是體育刊物,當時內地更有人創作手抄本小說《第二次握手》,群眾爭相抄寫以解渴。所幸有些書早年已流傳到香港、台灣的舊書店,如香港的新亞書店,得以保存下來。

這次黃曉南出版《香港舊書店地圖》,彷彿為眾人留下尋寶圖,他笑言書名叫作「地圖」,是向當年啟發他的《蠹魚頭的舊書店地圖》致敬。他說台灣有不止一本書談舊書店,香港卻從來沒有。這次或者正是機會,讓香港以至外地的讀者按着「地圖」,走進那個充滿趣味的世界。

「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自2006年舉辦,兩年一屆,由新地及三聯攜手舉辦,透過寫作比賽,為35歲以下、未有出版經驗的年輕人出版第一本書,以鼓勵創作及閱讀。

在書海中,或者你也會發現吸引你的故事。(楊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