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迎大考 香港需要一份怎樣的施政報告?

特首林鄭月娥於11月3日訪京,商討由特區政府提出的支持香港經濟的措施再轉往廣州和深圳,洽談大灣區建設及港深合作,以豐富預期11月底前發表的《施政報告》。經歷反修例運動及新冠疫情後,勾勒管治藍圖的《施政報告》顯得更重要。
... 展開
林鄭參選政綱提出增加土地供應以解決居住困局,並為香港長遠發展建立土地儲備,但在林鄭治下,香港人仍在捱貴租或供貴樓。特首要「解放樓奴」,讓香港人有平價房屋。
「關愛共融,改善民生」是林鄭參選綱要之一,矢言做好扶貧安老助弱,在退休保障方面就取消強積金對沖尋求共識,但其任內拒絕全民退休,令社會失望。特首應該讓人人享有安全網,提供失業、退休、醫療保障,令基層市民不用活在惶恐之中。
林鄭政綱提出香港有兩大具潛力新興產業——創科及創意產業,可為香港青年帶來優質就業,提供傳統產業以外的上流機會,但她任內沒有推動產業改革,連大學畢業生也被司長建議去洗碗,加上香港環境不利創業,市民看不見發展出路,有志未能伸。
林鄭政綱提出力求創新、發展高增值及多元化的經濟,強化政府角色,橫向協調不同政府部門,縱向促成「官、產、學、研」合作,讓傳統及新興產業同步發展,但幾年下來,香港仍沒有走向產業多元化,香港人創科夢碎,香港亦未能成為創科之都。
林鄭當年提出「理財新哲學」,稱要以具前瞻性及策略性理財方針把取諸社會的公帑用諸社會,具體包括四方面:把握機遇,投資未來;及時投放資源,防患於未然;有效運用財務措施,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落實稅務新方向,提升競爭力,現實中政府坐擁千億財備不肯善用,政府不能任由庫房水浸,必須用之於民。
引入「管治新風格」是林鄭對施政所作期許,包含四大元素:公眾參與,與民共議;廣納賢能,用人唯才;共用資料,公開透明;實證為本,力求創新。可是,林鄭政府無善治可言,特首應重整管治體系,高官要問責,官僚主義要打破,監警制度要完善。
林鄭以「同行We Connect」競選口號,稱首要任務是團結社會,與廣大市民同行,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民主,為下一代重燃希望,如今她卻成為「撕裂2.0」,特首須修補黃藍,令社會重新團結。
林鄭提出要堅定不移維護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鞏固香港背靠「一國」、沿用「兩制」的制度優勢,然後她卻使市民與中央互不信任。特首作為一國兩制橋樑,須重建央港和睦,促進良性互動。
林鄭曾稱競選期間百場「心談」讓她更明白年輕一代對前景的迷惘,承諾與青年同行,「三政」(議政、論政、參政),培養青年人有積極人,生觀,對社會有承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特首要促進內地與香港的積極互動,重建「中國香港人」的身份,令人心真回歸。
林鄭在政綱稱「絕對明白」市民對普選的訴求及選舉對政府認受性的重要,承諾在任內盡最大努力,在「八三一」框架下營造有利推動政改的社會氛圍,政制要向前走,特首須協調中央需要與市民期望,令香港邁向雙普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