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手打天下】食飯要緊 「貼地」藝術家兼做裝修 搵靈感搵兩餐

撰文:陳彥婷
出版:更新:

旁人或覺得「藝術哩啲嘢,我識條鐵咩?」。
眼見這3名少年每天在揼揼揼,砌砌砌,製作「鐵線斷臂蜻蜓」、「木雕手掌小木盒」這些看似沒特別功能的產品,似只在自high,但其實他們另一方面,卻以行動證明現代藝術家並不只是追逐夢想而在「煉仙」,其實五臟廟都要祭祀的。

3子的理想或許不是要做道具或裝修,但這無疑是讓他們有穩定收入的來源。(梁鵬威攝)

求食飽的藝術人

「我們的原則是食飽飯」,對距離「三十而立」不遠的羅凱樂(Bacchus)、何濼聰(Dave)和江振邦(阿帥)3子來說,要任性地當個藝術家的話,便必須達到這項條件。「同埋瞓足覺」,Bacchus一本正經地說。在旁的又插嘴說:「同埋唔好通宵」、「同要交租」、「吖仲要畀家用」,3人吱吱喳喳,這麼「貼地」,將記者視藝術家為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完全打碎。

殷海光曾在《人生的意義》一文內,提出人生分為4層次,從物理定律的第1層,到生物需要,必須滿足吃飯喝水需要的第2層生物邏輯層,到金字塔頂層的價值層,提及精神創造、追求理想與藝術,殷說「追求價值」大抵是人類所獨有。不過,縱然古人常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但根據殷的觀測,認為要追求塔頂的價值,只可層層遞上,殷在文內提出:「如果騰空而起的話,高等精神文化的發展和道德實踐便失去支撐。」大概,3人亦認為要做好藝術,必先要食飽飯。

【雙手打天下.上集】:搞鬼3子「鬥木」做無謂藝術 挑戰港人實用底線

3人都認為在做道具及裝修的過程能夠磨練好自己張刀,又可以賺錢,實在「何樂而不為」。(梁鵬威攝)

為着可以「接地氣」,3位藝術家新生代創辦這個木製產品平台「木碎好少年」時,便望可藉此「搵到食」。平台自2013年成立至今,3位木匠初哥靠的除了是自己的藝術底子外,還要以Bacchus的人脈承接道具製作項目,加上不時舉辦課程及到市集擺賣,時而又當上裝修工人幫人裝嵌傢俬及搬運,甚至還曾試過為人打理農田……

3個人,6隻手,密密做,什麼都做,就連一些裝修的奇難雜症也承接過來。「曾有客人的2塊木地板被虫蛀了洞」,阿帥舉起手掌以示大小,「我們便幫他配過新的。」3人嘻嘻地笑過後,Bacchus便略作解釋,「因為坊間的師傅會覺得太麻煩,而且『無肉食』,所以多不會承接這些工作。」,難怪阿帥笑着說:「我們是最強的萬事屋!」他們每天埋頭苦幹,扣除工作室租金後,有時或會有1萬5千元左右的收入,但有時則會少於1萬元。因他們3人自上年起一起孤注一擲,全職經營這平台,所以他們常笑指這些收入就是「吊命金」,但這樣的吊,便吊了9個月。

照片內有一些是專為市場而設的產品,大家估不估到是那些?(梁鵬威攝)

藝術與賺錢 在搖搖板上找平衡

旁人或笑他們瘋癲到連不賺錢的事也做,但他們就是樂啃這些「豬頭骨」。「我們會叫客人先講出他們的想法及要求,然後才想要怎樣做,正因為這不是一板一眼的工作,需牽涉到整體設計,所以最後出來的效果往往會令他們都感滿意。」憑這句便了解他們再是「貼地」,亦懷有藝術心。修補木板不是他們的理想,把作品在市集上寄賣賺錢之餘,或可尋找知音?阿帥笑著說:「你以為在市集可以賺錢?少年你看不透。」他們一件作品都標價逾過百元,但根據他們的經驗,客人最多願意付出200元來買手作,「(單件)貨物貴過100元便要看看荷包有沒有錢,而且他們亦未必帶多於500元現金前來。」

要平衡他們眼中的「親生骨肉」在市場上的價值,是一門學問。此時本較寡言的Dave突然多話起來,「有時候,我覺得這市集的客人最多咪使數百蚊,都不會花600蚊喇,便刻意調低作品價錢。然後,有人訂了,我又好唔願意做,因為真的要花很多時間去做。接着,我便開始尋找平衡,例如會多製作些較少工(序),可快點完成的作品,或拿技術上有新嘗試的作品去賣。」在旁的Bacchus亦表示,若產品的成本太高便會沒有客源,變相是另類的「釣高來賣」,所以經過「市場考慮」後,便把作品的尺寸縮小,或是大量生產以吸引客人。

每份工都有精彩位,按此發掘更多本地行業的獨特人與事!

要製作這木盒形電燈都要收取500至600元,藝術這回事真是看個人覺得值不值得。(梁鵬威攝)

Bacchus指,自己早已適應了這種身分轉換,「例如我做道具木框時,我只會視自己為製作道具的木匠師傅,要用腦的地方是計算材料和成本,及如何原成這事;做市集(銷售的作品)時,既是產品又是小作品;做藝術展覽,便是純藝術性質,身分又會不同。」不純粹做藝術,會否影響創作時的專注力?「我們的特性是彈性,看似是在做裝修,但同時亦在發掘靈感,而且(創作)技術亦會有所提升,其實並沒壞處。」他續說:「創作靈感是來自生活,你是怎樣的人,有怎樣的生活,便有怎樣的作品。我們的作品反映了我們當時的生命。」

開口說是為追求兩餐的藝術人,但其實在所謂飽腹的背後,仍離不開追逐價值取向。「始終做藝術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某程度上,那種創意便是我們工作時如何去執生及解決問題。身分的轉換並沒有遠離我們創作藝術的原則,反而這種藝術家精神,我們一直在用。」

雖然訪問其間大家有傾有笑,但原來早數小時才爭吵過,但他們直言吵架是溝通的一種方式。(梁鵬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