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0年.來稿】政黨發展是香港重回務實政治不可或缺的一環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陳家偉(新思維總幹事)

香港泛民政黨自2003年公民黨成立開始,15年來不斷分裂。這種情況其實在建制派也出現。這當然是因為立法會選舉採用比例代表制,加上是大選區的情況,每選區最後1-3席的議席隨時在較低的票數比例就可當選。例如,上年立法會選舉,游蕙貞在九龍西選區拿到稍多於7%的選票當選。

現時的選舉制度,不但是利於小黨,更利於個人。自黃毓民進入立法會,他改變了議會文化,將議會由一個「議事」的地方,變成一個「舞台」。每個議員在這舞台上「表演」他們的行為藝術,從而透過傳媒鏡頭,向市民表達他們的政治主張。立法會這種「舞台政治」也在建制的議員中間有出現。王國興在立法會開會時寫大字就是其中的表達。上年九月立法會的「宣誓風波」,基本上也是這種「舞台政治」表演的一部份。

游蕙貞在九龍西選區拿到稍多於7%的選票當選。(資料圖片)

「舞台政治」是屬於個人的表演,在比例代表制的大選區形勢下,有魅力的政治人,可以不需靠政黨支持,就可脫穎而出。選舉慢慢成為選「人」的遊戲。在泛民政黨裡,「上位」一直是政黨的困境,選人的選舉制度,使這些人容易脫離政黨而自己「上位」。建制派的政黨其實也有分裂的傾向,只是在中央政府綑縛下,仍舊在一起。

泛民政黨不單在分裂,而且也邁向個人化。香港泛民政治大致分為三種力量,傳統的泛民政黨,當中以民主黨和公民黨為主,在傳統泛民政黨的左面,有本土、自決,甚至港獨的力量,在傳統泛民政黨的右面,有強調一國兩制的中間力量,但這力量現時還很微弱,反之,本土、自治和港獨的力量卻在近年冒升。

今天,本土勢力冒升,但由於「大佬」文化過去,他們會不斷分裂,新的政團可能取代舊的政團,即使在原有的政團,也可能有領袖的更替。所以,他們很難邁向穩固的政黨發展。中間力量的團體暫時力量單薄,而且以個人發展較多,需要更長時間,才可邁向政黨發展。

傳統的泛民政黨也大致有兩種不同形態。民主黨和民協是一類,而公民黨是另一類型。前者重政黨發展,後者重個人發展。

中央政府一直是壓抑香港的政黨發展,這不只是說泛民政黨,也包括建制派的政黨。然而,穩定發展的政黨對香港解決現時中港矛盾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自黃毓民將議會由一個「議事」的地方,變成一個「舞台」。(資料圖片)

中央需要有對手

不管中央政府怎樣強橫,中央政府也不能單方面可以處理香港今天政治的困境。「對手」是即使大家立場不一致,大家為香港的未來需要對方,需要交流、溝通和合作。然而,在現今政黨邁向個人化,沒有人可以代表其他人,即使在同一政團內,也未必能團結同一聲音和意向。中央政府將會越來越難找到對手。情況再如此下去,泛民固然會有碎片化的危險。中央政府看似會是得益者,其實到時大家都困在這碎片的陷阱中。難道中央政府或特區政府在每一事,到時都跟廿多個泛民立法會議員遂個討論?但討論完後,誰也不能給予肯定的決定,因為大家都不確定其他人如何看。在這情況,情況只有更亂。

因此,不論中央政府,或特區政府,都需要肯定政黨的發展,並在可行的範圍內促進政黨的發現。

1. 政黨跟個人不同,政黨是一個整體,決定是集體的決定。因此,做決定會比個人慢很多,但卻是集體的意志。今天,不論中央政府或香港特區政府都需要政黨作為對手 (泛民和建制政黨都需要),在具體事情的談判中,尋求共識。 不但政府施政有一定的譜,而且也確保施政可以落實。改善行政立法的關係,除了未來特區政府在姿態上願意跟泛民政黨溝通外,其實就是在具體施政慢慢建立互信。

2. 由於政黨是一個集體意志,需照顧不同群體的需要,因此,政黨必然會走向較為溫和和務實,因此,就較難激進起來。在今天政黨趨向個人化,為了更特出自己,必然引致更激的言論和行動。這樣,政府根本就無法應付,索性不處理,不溝通,這就是現時的政治困境。政黨的發展是香港重回務實政治不可或缺的一環。

3. 未來特區政府需要讓政黨可以分享政府的管治。適當委任政黨成員,特別泛民政黨成員,在重要的委員會,甚至行政職務是重要。這是對政黨政治人材培訓是非常重要,亦鞏固政黨的發展。

​今天或許很多人會覺得政黨是過氣的產物,或者覺得政黨未能代表他們,然而,在今天政治傾向個人的表演,堅實政黨的發展才是今天解決政治困局的重要一環。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