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甩教仔學】這種「香港價值觀」是我們想傳授給孩子的東西嗎?

撰文:任建峰
出版:更新:

不時都聽到一些人說,香港是一個不適宜讓孩子長大的城市。有這種看法的人通常都是以教育制度太「填鴨式」、空間不夠、空氣不好、經濟困難等環境性理由去支持自己的看法。

對於這些理據,我不大同意。如果是教育制度問題,本地國際學校畢業生理應比起在一般本地學校畢業生較有創意、較有視野吧。但老實說,除了個別的例外,至少在我回港工作後多年來遇上的專業與商界人士來說,我見不到前者有什麼地方比後者優勝。

至於生活空間、環境等問題,香港其實都有不少公園與大自然地區。說到空氣好壞,香港的污染當然是問題,但不代表去到較「乾淨」的環境就一定好。譬如說,很多人對花粉有敏感,他們去空氣清新但充滿花粉的日本郊區、澳洲城市等地方生活對他們的皮膚、氣管可能比香港的「污染」還要壞。經濟上,視乎行業而定,香港還是一個可以的賺錢地方。

香港其實都有不少公園與大自然地區。(資料圖片)

不過,我同意的,就是香港已一步步演變成一個不適宜讓孩子長大的城市,只是我的理由不在於環境因素,而在於這個城市主體的價值觀。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在購物、購買服務時,一定要拿盡「着數」、「慌死蝕底」地「爭餐死」,不時更以吹毛求疵的投訴方式去施壓索取更多「着數」。

2. 上述這種文化亦有時反映不願嘗試新事物、寧願做井底之蛙的心態,譬如一碟炒貴刁有點辣都不能接受、要就此投訴。

3. 不過就算想有新嘗試都不容易:因為租金昂貴,很多有創意的工業、食肆都難以在香港生存,商店、食肆愈來愈千篇一律。

4. 把外籍家務助理看成為二等公民,譬如他們在炎熱環境下工作時開個冷氣都會被僱主禁止、公審,其他在居住上的不人道對待就不在話下了。

5. 外傭以外,香港的少數族裔都不見得被尊重:在不少人眼中,東南亞人就是傭工、南亞裔人士就是大家在公共交通工具內不願坐他們身邊的「摩羅X」、中東人就是「恐怖份子」、非洲人就只顧他們是否某器官發達的原始慾望生物,而這些族裔不少都被視為「假難民」。

6. 就算是與我們原本有共同文化根源的內地人,較富有的原來就只是「蝗蟲」、較貧窮的就只是「寄生蟲」。

上訴庭裁定黃之鋒、羅冠聰以及周永康入獄6至8個月。(資料圖片)

7. 而說到貧苦大眾,露宿者就「阻住晒」、所以必須趕絕,拿一些以富有地區標準已經算是侮辱性水平的綜援亦都會被批評為被「養懶」的人,但有經濟能力的知識與商界精英就一面要求政府「派糖」給他們自己、一面不願交多一點兒稅。

8. 就算是因各種理由誤入歧途而被判入懲教所的青少年都不被放過:當多宗他們被虐待的個案被廣泛報導後,大眾的主流反映就是這群人犯了事,所以「抵死」。

9. 同樣地「抵死」而需要被趕盡殺絕的就是因爭取一個公義、民主、自由香港的人士在官司中挫敗,甚至入獄,他們的抗爭行為更被膚淺、概括、拒絕考慮整體環境地被說成為一股歪風、因為「違法就是違法」,說到好像被世人景仰的耶穌、路德、孫中山先生、馬丁路德金、曼德拉、甘地、昂山素姬、哈維爾、華里沙等人都是歪理代理人。

總結來說,縱使有不少香港人都不是這樣,但以我所見,香港主流價值觀近年跨政治光譜及跨階級地日趨功利,什麼都要去到盡,只懂向香港內部看,不勇於嘗試,欠缺創意,排外甚至仇外,歧視小眾、階級主義甚強,憎人富貴厭人窮,各家自掃門前雪,幸災樂禍,在視野上與普世歷史、文化、價值脫節,窮到只有錢(還要只是一部分人有)。

我相信不只是我,但不少父母都會問自己,我們真的想小孩成長於被這套價值觀牽着走的社會嗎?如果不想的話,我們是否要把小孩送去海外才行、還是要努力搶救我們這個社會、還是最好是這兩條路雙管齊下?這的確是一個難題。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