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先還是蛋先:足以令理學院收生比炒股學院多的問題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為了香港社會的長遠發展,近年來一批有識之士不遺餘力,為推動本地創科發展出謀劃策。港科院院長徐立之應算是當中的佼佼者。

科技大學大資優教育發展中心,招收本地對數理有興趣及成績優良的高小及中學生入讀。(梁煥敏攝)

徐院長一貫視創科產業活動為「下游」,並認為其競爭力取決於「上游」基礎科研成果的轉移,因此他的建議多是以技術供應為先。例如,他曾表示一些優質科研計劃因為資助短缺而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希望政府增加投放於「上游」研發活動的經費,將相關資助提升至可與跟周邊地區媲美的水平,以便爭取人才和提升優勢。

有蛋,就會孵出小雞,一直看似順理成章。但現實世界很喜歡跟人們開玩笑,正當香港希望在科研上加把勁的時候,相關專業教育反而呈現出凋敝的徵兆。

今年三月,香港大學理學院打算從2018/19學年起取消「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兩個本科主修,原因是修讀的學生數目長期偏低,對教學資源運用構成「不利」的影響。而早些時候,香港浸會大學甚至發生過直接取消物理學資助學士課程的事件。

與創科相關的學科頻危,很多人都歸咎於社會「過分功利」的心態。當中不少以學生為批評對象,要求他們不再按純粹「錢途」選修科目;而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則選擇譴責學院,指大學應該保有多元的知識,並認為如果按照學生偏好行事,不如開設「炒股學院」。不過,大量畢業生學非所用,又是否大家樂見呢?除了「憤怒」以外,香港人總不能束手無策。

港大校友、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右)去信予港大校長馬斐森,批評理學院院長Matthew Evans有意定取消兩個主修學科(天文學和數學/物理)屬於越權。(資料圖片)

年來,科學家通過仔細研究雞蛋的形成過程,使人們對「雞先還是蛋先」這個千古謎團有了不同的認識。英國雪菲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雞蛋的形成與一種在雞卵巢內的蛋白有關,提出先有雞才有蛋之觀點。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重新認識基礎科研與技術的關係,香港或許有望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在直觀印象中,為人們揭示新知識的是科學,而技術進步是由科學的發展引領。人們有這種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產業利用的技術多以科學為基礎,需要從有組織的研發活動中獲取。

但實際上,科學與技術的關係並非單向,而是相互交織。而且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技術突破往往反過來推動科學的發展。例如,今天廣泛應用於航空和高鐵領域的空氣動力學,最早可追溯至十七世紀,但它的快速發展,則是二十世紀飛機翱翔天際之後的事。出於理解技術原理的需要,科學的發展日益成為產品開發過程中技術進步的一種響應。換言之,今時今日的基礎研究,其實深受產業層次的開發活動影響。

 

港府計劃建立大數據分析及雲端平台,推動數碼政府服務。(資料圖片)

開發過程中技術進步的一種響應。換言之,今時今日的基礎研究,其實深受產業層次的開發活動影響。

這意味著甚麼?就是輕視「下游」,「上游」終究不能獨完。缺乏「下游」提供研發目標,會收窄「上游」潛在的拓展空間,甚至使之迷失方向。最直接的體現為「上游」不能產生相應的長遠經濟價值,僅能依賴龐大的公共資源維持。此外,當「上游」吸納本地科技人才的能力相當有限,再加上市場的研發需求疲弱,學生不會願意投身於科技領域,大學裡的相關學科必然走上消亡之路,基礎研究頓成無本之木。

是時候改變了!香港創科發展問題的實質,乃「下游」的產品開發和設計活動不足,應改從技術需求層面著手解決。這不是在貶低「上游」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基礎研究不僅是破解「雞先還是蛋先」一類疑團的鑰匙,更是長遠生產力水平躍升的動力來源。正因為「上游」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香港才有必要固本培元,利用「下游」來保證「上游」的持續發展。

一旦香港建立起一個活躍的創科產業,大量優質的職位空缺就會湧現,理學畢業生不愁沒有一展所長的機會。屆時,無論香港青年是否「過分功利」,都會在強大的經濟誘因牽引下為香港創科作出貢獻,崇尚才能與努力的風氣就有條件形成。而且幾乎肯定的是,理學院將會比炒股學院流傳出更多振奮人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