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展2018.書摘】拍下20萬張照片曾獲獎 公屋迷出書記香港變遷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編按:書展又來了,總有些紙本上的意念與在地的社區互為表裡。城市人類學家Alan Smart指,公屋並不是什麼港英政府的德政,石硤尾大火前政府已盤算如何使用被寮屋霸佔的官地,而一場大火剛好在適當的時間出現,讓政府取締寮屋。如果Alan Smart所言非虛,那一項政治盤算如何成為烏托邦?鄰里關係緊密、設計各有特色而實用、獅子山精神,公屋如何成為一個時代的集體回憶?80後攝影師梁瑋鑫,20多年來走遍全港公共屋邨,用相機拍下多達20萬張相片,作品曾刊登於《國家地理》雜誌。從每一扇窗戶、遊樂場上的奀皮仔、走廊飄揚的萬國旗,在尋常的風景看不尋常的故事。
(題為編輯所擬)

屋邨就是社會的縮影,包含的元素多不勝數,由建築美學到人文風景,每每可從細微之處找到有趣的地方。一個平平無奇的窗口,也記錄著歲月痕跡,成為歷史的最佳見證。

兒童天地

回想童年在沙田的歲月,對屋邨遊樂場的印象依然深刻。沙角邨雲雀樓旁邊的一個大型遊樂「基地」,更是邨內小朋友最愛的地方。大量遊樂設施,單是滑梯已有三款,記得有一個以混凝土建造的大城堡加迷宮設計,爬上約三米高的城堡後有一條90度角的石屎滑梯,而下方就是小型迷宮,相當好玩。另一個是以圓孔為梯級的石屎滑梯,小時候的我要攀上這個梯級其實頗有難度,因為圓形踏腳位的跨度太闊,撞到石屎板又會很痛,因此當時的小朋友都喜歡索性由滑梯那邊直接助跑衝上去,然後再滑下來。這款大滑梯還有一個好玩之處,因為夠闊,可以幾個小朋友鬥快瀡滑梯,坐在紙皮上會瀡得更快。還有一些攀架、木馬及雙面滑梯等設施,就這樣消磨一個下午。

(書內照片)

風俗節慶

小時候在外婆的家中望向慈雲山遊樂場,整個球場搭起了幾個大型竹棚,傳來陣陣聽不懂的潮劇戲曲,我問外婆是不是有大型表演活動,她說:「是盂蘭勝會。」到底什麼是盂蘭勝會,那時我沒有去探究,直至千禧年代,牛頭角下邨踏入最後歲月,遇上中央球場正舉辦盂蘭勝會,我才好奇地前往一看究竟。大型戲棚,接近兩層樓高的紙紮大士王,居民上香火也添香油,又有巡遊、神功戲及破地獄等環節,連續4天的盂蘭勝會原來一點也不詭秘。

民以食為天

童年在沙田生活的歲月,我每天都會經過沙角邨口的三座冬菇亭,絕對可以「由朝食到晚」,一日食足五餐。記得小學時逢周六要早起上學,匆匆忙忙中,我的早餐就是冬菇亭內一間粥品店的白鬆糕,依然記得那一份簡單的清甜。午餐有粉麵檔、茶餐廳選擇,中午過後糖水舖開門營業,我很喜歡吃那裡的凍豆腐花。晚上,跟家人到德記吃風味小炒,還有馳名的沙田乳鴿,有時熱鬧得座無虛席,便要延伸至露天的馬路邊。凌晨12點,肚子有點餓了,媽媽給了我一個鐵壺,著我到德記買雞粥,我拿著盛滿熱粥的鐵壺回家,冬菇亭的回憶就是這麼的熱辣辣。

(書內相片)

屋邨小店

南山邨一間麵包小店,店前空間放了幾張不知從何處拾回來的舊椅子,方便顧客安坐,好好享用新鮮出爐的麵包。午市繁忙過後,生意不多,富山邨內一間燒味檔的店東索性坐在店前玩玩手機,消磨悠閒的下午,自得其樂。興華二邨大型升降機塔下的小小報紙檔,老闆娘正在整理檔口,一位老街坊走過來寒暄一番,一人一句停不了的對話,似乎「打牙骹」比做生意有意義得多。這就是小店靈活、人性化的一面。

小結:建築與人的獨特風景

建築成就了屋邨風格,建立起我們對屋邨的第一印象。而屋邨中的人,建立起每一個社區的獨特節奏,成為了第二印象。人文生活與建築兩者相輔相成,刻畫屋邨中的人文風景。

尋常的人文生活片段,原來一人總有一個故事。

梁瑋鑫攝

書名:《邨越時光——一種屋邨情懷》
作者:梁瑋鑫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邨越時光——一種屋邨情懷》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