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危機】讀邊科做邊行? 女生擺脫迷茫:做NGO開心過iBanker

撰文:梁啟敏
出版:更新:

工作的意義,單純是為了賺錢或提升社會地位嗎?
職場社交平台LinkedIn早前發佈了一項有關「青年危機」的報告,當中提及現今年輕打工仔在事業上感迷失的原因。其實任何年齡、行業的打工仔所面對的困惑都有不同的,是次將找來三位過來人分享他們曾經歷過的事業迷失,好讓打工仔可一同參考,考慮現況及解決方法,好讓工作不會只為生活帶來負面壓力,也帶來積極的元素,為困局打開缺口。

對出生基層家庭,現職NGO凝動香港體育基金總幹事的江嘉惠(Judy)來說肯定不是,雖然她坦言初入職場時,心底也不免與投身iBank的同學比較,但至投身跨國企業Burberry也好,她還是不時思索事業與人生意義,並終於決定隨心而行,再度以服務基層為工作使命。(鄧倩瑩攝)

換着是數年前,很多年輕打工仔都會選擇以「上車」買樓為工作的首要意義,但隨着樓價一再攀升,社會也開始反思生活的價值,愈來愈多年輕人心裏都會自問工作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據職場社交平台LinkedIn早前發佈的一項調查所知,原來有多達87%年齡介乎25至33歲的香港打工仔曾經歷過青年危機,即對人生將踏入「3字頭」,卻對事業以至生活感迷惘、失落、焦慮;調查也指出年輕人已不再視「置業」為工作的首要意義,反是愈加重視工作的質素及價值。

在NGO的磨練

若以「工作性質」來說,Judy其實早已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弱項。她坦言,當時於中大Global Business畢業,身邊的同學全是精英,讀文科出身的她早已深知自己沒有能力做iBanker,「我數學不好,但溝通能力強,所以打算畢業後從事對人的工作」。還好Judy自中學起已有每星期做義工的習慣,也會因見到小朋友、老人家等服務對象的笑容而感開心滿足,因此她在畢業後便決定投身社會服務行業,並於青協青年領導發展中心擔任培訓青年領袖。

Judy分享成長心得(按圖了解):

Judy小時候家住「公屋豪宅」勵德邨,300呎的空間住了父母、兩個兄長、祖母及她六個人,生活未算艱苦,但怎也稱不上是贏在起跑線,「由細到大都習慣了在電視機旁邊溫書、做功課,到高中時才開始在自修室溫習。」(鄧倩瑩攝)

當iBanker與在NGO工作,分別可不只於薪酬待遇,還有工作的性質。Judy指她當時在青協的工作,主要負責為年輕人舉辦活動,如夏令營、交流團等,教授年輕人領袖技巧。她指,在NGO工作比很多人想像中學到更多事情,且有不少得着,「因為NGO人手不足,機構有什麼事都會給你處理,我當時負責的夏令營,收入共有六十多萬元,我要一手一腳處理物流、設計節目、找贊助、帶實習生等工作,見大學及公司高層都是自己去。相比在大公司做MT,每半年轉一個崗位,學的東西比較表面,有重要項目都不一定會讓你試。」

再不走就沒有機會

及後,Judy因修讀港大的社會工作碩士課程而需遠赴內地實習半年,因此便離開了青協。至完成實習後,Judy想嘗試在商界做慈善,剛巧國際品牌Burberry的香港辦公室第一年開設Community Engagement(社會參與)部門,負責亞太區的社會參與事宜,由於Judy有在上海實習的經驗,所以成功獲聘。

在Burberry工作四年多,Judy由初級員工晉升至經理,當時她29歲,事業發展平穩又有前途,但她還是萌生離職的念頭,「身邊個個都結婚生子,但我不想這樣,我一直都想在外國進修及生活一段時間,自己已經29歲,覺得再不走就沒有機會了。」受着以往讀書及工作經驗影響,她深深體會到很多社會問題,其實都與政府政策相關,「就算NGO和商界好努力,都只能補救問題,而非決解決根本問題。」於是她便申請入讀牛津大學公共政策碩士課程,並幸運地申請全額獎學金,終在29+1的年齡完夢,到英國進修。

Judy(左)在香港Burberry社會參與部門工作四年多,曾參考日本311地震後當地NGO重建社區的工作,也曾多次到東南亞國家工幹。她指在那裏工作的幾年獲益良多,甚至及後考慮辭職進修時,上司更鼓勵她做這決定以實踐夢想。(受訪者提供)

每做決定前都感迷失

畢業後,Judy有打算從不同渠道參與香港政策發展,惟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我不想30歲才開始做AO(政務主任),之後試過申請加入不同的諮詢架構委員會,但好坦白講,我沒有政黨背景,又不認識政府人士,根本很難入到去。」於是她便選擇擔任凝動香港體育基金義務董,並於2017年轉為全職總幹事,致力培育基層年輕人,希望藉提供免費專業體育訓練,提高他們的社會流動性。

現時Judy全心投入凝動的工作,而且不單只是在辦公室處理文書、寫計劃書,也有很多機會可親身到訪基層家庭及參與機構舉辦的活動,讓她可切實嘗試從根本位置改善基層的社會流動性。望着此刻的Judy,可見她對現時的事業狀況感滿足,但當她回想早年的工作經驗時,也不忍坦言其實每次轉工都會感到非常迷失,「因為要面對很多uncertainties(不確定),你永遠不會知道這個決定是否正確,尤其是年紀愈大,愈驚浪費時間。」

Judy建議年輕人應多向長輩、上司、朋友問意見,也可藉社交平台與各個活動結識不同圈子的人,令自己有更多新想法。此外,每2、3年更新一次CV,也是時刻確認自己有沒有增值的方法,「如果沒有新的東西加,便是時候考慮是否需要作出轉變。」(鄧倩瑩攝)

其實,神科又好,大企業又好,要在事業中取得成功,最重要的還是兩件事:找到自己的目標與找到實踐目標的方法。看着Judy此刻正在做着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才是人生勝利組應當擁有的姿態。

【青年危機】離開大摩 當藝術治療師 10A狀元:為自己找回價值

32歲的鄺文傑(Aleck)是會考10A的尖子,自小喜愛音樂的他,在27歲決定修讀表達藝術治療碩士課程,成為轉換事業航道的契機。「以前幫人搵錢不知道為了什麼,現在的工作則感受到,原來我可以為別人的生命帶來改變。」

【青年危機】事業感迷惘只因熱誠不再? 企業教練:工作不是唯一

LinkedIn早前發佈一項「青年危機」報告,發現不少年輕打工仔找不到工作的意義,對前路感到非常迷茫徬徨。企業教練黃慧玟(Natalie)指,打工仔找不到事業發展方向是一個普遍問題,要應對這個困難,要先明白工作並非唯一一個發揮個人熱誠的平台。

立即下載《香港01》,緊貼公務員職位空缺、勞工處筍工推介,了解CV、面試致勝技巧!
下載網址:
https://hk01.app.link/bkbJyY5t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