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恐懼鬥室•上】抑鬱少女:在精神病房待得越久會越「癲」

撰文:廖淑華
出版:更新:

「其實根本我做什麼,你們也覺得我有問題,因為我已被標籤為一個精神科病人。」
23歲的Star (化名)在10年前確診抑鬱症,先後三次進出精神病院。回望過去,猶如在一所恆溫的監獄內,病情和社會標籤只會惡性循環地變得更嚴重。劃一的治療公式和跟外界完全隔絕的羈留,並沒有令Star 變得健康。「被人困住的感覺很難受,即使你有沒有病,被困只會令你病情更嚴重。自由對人很重要。」

所有事都在框框內 身心都在坐監

Star 最長的一次住院經歷達一個多月,這段時間,她見盡不同程度、病症的精神病患者,更試過被躁鬱症病人打。「不是把所有人困在籠內,大家就會變得很安全。」高度隔離帶來的惡性循環,不同程度的患者每日被困在籠內,被認定為有問題的一群,日復日過著重覆的生活。被視為最正常的事,就是集體追大台的劇集。「我那時學懂了一個原理,怎可讓他們相信你可以出院?就是保持一段時間做他們所謂正常的事。」依時起床、服藥、洗澡、睡覺,不可以太開心亦不可以不開心,不能提出疑問,失眠也不容許,每天都要努力做一個「正常」的人,就是病院的「康復」之道。

回看荒謬制度,Star 慨嘆不少同路人都得不到合適的治療。「我發現很多時香港對精神科病人的治療,就是見醫生服藥住院一條龍服務,並不會有很多其他支援。」精神病患者在康復路上,最需要的並不是隔離,而是融入。Star 認為政府可以做得更好的,是幫助他們融合,而不是分隔了之後再融合。

「不論是融入社會方面還是心理層面方面都有很少支援,我明白心理學家很貴,但可否多投放資源令社會變得健康點呢?」

抑鬱香港

據政府統計,在香港700多萬人口當中,約100萬人出現焦慮、抑鬱等一般精神問題。嚴重精神病患者例如患有思覺失調、躁鬱症、嚴重抑鬱症等,推算估計亦佔人口2.5%,即近20萬人。精神科醫護長期人手不足,醫生往往只能在幾分鐘的應診時間內「對症下藥」;每名醫管局個案經理平均需照顧約47名病嚴重精神病患者,社區支援人手亦見缺乏。病患者得不到適合的治療和支援,到最後還得靠自己想盡辦法「逃出來」。

最後結局是好是壞,誰又會去關心?

敬請留意不日推出的下集【逃出恐懼鬥室•下】抑鬱少女:逃出香港 逃出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