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中】被遺忘的梅窩銀礦洞 鄉民爭取開放了無期

撰文:黃靜薇 張嘉敏
出版:更新:

生態旅遊近年興起,早於2002年,政府就提出要積極研究和發展新的生態旅遊,以迎合需要。一晃十多年過去,民間團體舉辦的農地復耕、鄉郊保育旅遊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來到大嶼山梅窩,這裏亦有鄉民希望將區內獨有的景點活化保育,這地方就是鮮有人知的「銀礦洞」。(系列之二)記者:黃靜薇、張嘉敏攝影:盧翊銘、羅君豪、林若勤

銀礦洞已存在逾百年,梅窩區議會於2004年正式封洞,現時遊人只能夠進入數十米便要止步。(林若勤攝)

今年70歲的窩田村村長鄧家洪,銀礦洞是小時候的遊玩地,當時恰巧梅窩礦業正走下坡,「細個嗰陣,不時都會入去玩、探險,由上面洞口穿直井到下洞出來。」

銀礦洞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當時已有小規模開挖。直到1886年,由香港華人企業家何獻墀的天華礦業有限公司率先引入現代化技術,開始大規模採礦,將礦洞的礦石,經過一條長一公里的索道及吊籃,運送到銀礦灣沙灘沿岸的煉銀廠,惟銀礦質素欠佳,已於1896年停產。

下洞位於有約兩米高的磚牆阻隔入口,分東、西兩個入口,洞內水深約一米。(林若勤攝)

銀礦洞有四個入口,分上、下兩洞,開採時上下相通,內有四通八達的水道,但被荒廢的礦洞其實時有新聞傳出。例如上世紀五十年代曾有兩名英兵不慎誤墮洞中,其後又傳出在洞內找到青年情侶雙屍,村民為免再生意外,將原有的磚牆加高至接近洞頂,僅在頂部留有通風位。離島區議會於2004年決定全面關閉礦洞,礦洞從此「不見天日」。

時光荏苒,昔日年少男兒,如今已是窩田村的七旬村長,鄧家洪日夜盼望可重新開放這個被遺忘的礦洞,將兒時探險的秘密基地,發展為梅窩的生態旅遊景點。「大約在17年前,我哋同政府周旋呢個問題,政府郁都唔郁,連邊個部門負責都唔知。」

他向不同部門查詢,原本以為是由香港旅遊發展局負責,惟對方表示只負責宣傳工作,無權力決定開放與否,再三查證才得悉是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他遂開始與對方會面,要求開放礦洞,發展當地的生態旅遊。

洞裡情況

(01美術組製圖)
+2

土拓署改善方案僅「小修小補」

鄧家洪透露,署方於2010年完成研究,卻稱礦洞不宜對外開放,指現時下洞的水深約一米,有東、西兩個入口,其中西邊入口已被水淹,洞內還有過百隻短吻果蝠棲息。最後,土拓署僅在上洞外進行改善及美化工程,並興建一座涼亭、鋪設一條石磚路。鄧伯不滿改善方案只是「小修小補」,多番周旋之下,土拓署於2014年再派工程師入內視察,鄧伯稱對方對開放礦洞持正面態度,事件似乎再現曙光。

鄧村長形容,開放銀礦洞是他多年來的夙願,希望可以令更多旅客和港人了解梅窩逾百年來的歷史(林若勤攝)
陳宇星在去年發現一個通向上洞的通風口,與友人入內觀察,發現上洞的環境明顯比下洞好。(林若勤攝)

業餘攝影師陳宇星亦是爭取活化礦洞的另一位「推手」,他是梅窩鄉事委員會「重開銀礦洞工作小組」成員,早於六、七年前做民間考察時,就對銀礦洞產生興趣,直至2017年中,經朋友介紹,他認識了一名外籍礦洞研究者,透過對方提供的地圖,了解洞裏結構,證實上、下洞的確相連,更找到由通風井通往上洞的方法,於是帶同裝備入內勘察,發現上洞環境並非想像般惡劣,「下洞有好多蝙蝠,但上洞結構明顯比較好,亦無乜蝙蝠。」由上洞進去,大約50米左右就有一個直井通往下方,若然繞過直井向前走,便可到盡頭,全長大約120米。

陳宇星認為,政府應該開放結構較良好的上洞,讓市民可以親歷礦洞環境,感受百年前工人於幽暗洞穴內艱辛採挖的過程。他表示,銀礦洞是香港僅存逾百年的人工開鑿礦洞,極具歷史意義,亦有保育價值,「馬鞍山礦場太大了,可能要放好多錢入去,但銀礦洞範圍細,比較容易開發。」

香港地質學會於2015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指,政府委託顧問發現,銀礦上洞較穩定及乾淨,亦沒有蝙蝠在內棲息,值得重開作為旅遊景點。

土拓署僅在上洞外進行改善及美化工程,並興建一座涼亭、鋪設一條石磚路。(林若勤攝)

嘆爭取路漫長 官僚少做少錯

陳宇星直言,民間自發的保育路從不易走,以翻新舊歷史建築為例,許多時責任都落至民間倡議者身上,靠他們去推動政府, 「整好晒成份資料畀政府,政府睇完覺得好似可行喎,先至同你傾,好少係政府覺得可行,主動搵民間去傾。」

鄧伯慨嘆保育一個地方靠民間自發難度極高,反問:「政府除收地之外,幾時會主動聯絡村民?」他為此爭取了十多年,政府部門往往因工程安全、法例要求等問題而躊躇不前,最後僅開放入口位「敷衍了事」,自然無法帶動人流,遑論發展梅窩的生態旅遊。

由銀礦洞繼續向前就是窩田村,沿途有村民栽種的櫻花和木瓜樹,從小路眺望的汩汩流水,便是吸引不少行山客慕名而來的銀礦瀑布,也是鄧伯心目中梅窩生態遊構想圖中一個重要環節:文武廟、銀礦洞、瀑布,三者連成一線。

由知天命至古稀之年,鄧伯說開放銀礦洞是「一啖心機一啖血」,「希望80歲之前做到(重開),等後生一輩見到,我可以叫做為條村有啲建設。」

土拓署今年7月再與小組成員磋商,研究重開礦洞的可行性,小組需再提供開放礦洞的修正方案,以改善2010年研究報告不足的地方。(林若勤攝)

土拓署:需進行岩土鞏固工程

土木工程拓展署發言人表示, 2009年曾委託顧問公司,發現銀礦上洞只有單一逃生出口,加上洞內環境陰暗潮濕和狹窄、石質較為鬆散,多處曾發生塌方,開放礦洞可能對遊人構成危險。如要保障遊人安全,就要進行全面的岩土鞏固工程,但將會嚴重破壞礦洞的外觀和洞內的石壁。如此看來,礦洞要開放仍了無期。

【生態旅遊】系列相關文章:

上文節錄自第126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27日)《政府欠主動 旅團偏離原意 發展生態遊 民間單打獨鬥》。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