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少女拍片稱有6個人格 講講下「換人」 精神科醫生質疑扮嘢

撰文:李納德
出版:更新:

擁有多個人格的人會怎樣生活?美國一名19歲女孩Jess,稱患有多重人格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又稱解離性身份疾患),拍片自稱擁有有6個人格,而且清楚知道彼此存在。她日前在YouTube分享多條影片,講解多重人格下的生活,並解答不少網民疑問,部分片段更曾出現人格轉換的畫面,她突然在鏡頭前低頭不語,10多秒後突然變成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人格。Jess更指她的多個人格由6歲至31歲都有,「她們」在體內有一個大房間,彼此共同生活。
不過,精神科醫生曾繁光接受《香港01》查詢時,表示對此個案抱有疑問,因為多重人格障礙患者接受正式的精神分析前,根本難以了解自己有多少個人格和他們的特性,更遑論彼此之間有溝通,直言Jess是「扮嘢居多」。

美國少女Jess在YouTube上分享自己患多重人格障礙的經歷,吸引大批網民關注。(「 AlexMax Han」YouTube影片截圖)
Jess曾試過用其中一個人格「Max」拍片,他是一個6歲的男孩。(「 AlexMax Han」YouTube影片截圖)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l7U1Y7t5LO

Jess大約兩周前建立自己的頻道,短時間已獲逾23萬個訂閱。Jess稱自己正住在精神病院,除了多重人格障礙,她還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重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以及強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等。Jess在片中能清晰說明自己不同人格的名稱及性格,當中「Jess」就是本人,亦被稱為「Host」(主人),而其他已知的人格包括了Alex、Max、Cassy、Quinn、Jade。她表示,拍片是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她的病。

她指一開始並不知道自己患病,直至發現自己記憶不連貫,例如房間出現別人的東西,有人留字條給自己等,才發現自己有不同人格,直至今年初才確診患多重人格障礙。6歲男生Max是最早出現的另一人格,在Jess只有4歲時已陪着她。至於出現的原因,Jess認為是親生哥哥對她不好,而Max就成為了她心目中的好哥哥,會幫她埋藏痛苦的記憶,如果她想強行回想,甚至會痛苦到昏倒。

第二個人格Alex則在她13歲時出現,是Max的姐姐。Jess表示讀中學時被同學欺凌,Alex就出現陪她渡過難關,教她社交及打扮等,個性開朗。而Jade就是Max和Alex的媽媽,是一名31歲的成熟女性,一般很少出現,會為Jess處理「大人的事情」,例如會寫字條提Jess做事等。Jess上載的其中一段長達20分鐘的影片,就是由Jade解答網民問題,語氣明顯較成熟及有條理。

而21歲的Casey和Quinn是雙胞胎姊妹花,但性格南轅北轍,Casey很愛笑,和Alex有點像,很喜歡打扮。相反Quinn極為理性,沒有同情心,在眾多人格裏算是邊緣人,為人比較「縱慾」,但大家還是相處得來。

Jess在影片中提到,不同的人格之間會有「等級分別」,其中最高級的是Max,她的體內有一個「內在空間」,各人有不同房間,不會同時出現,但有時會出現在腦內爭吵的情況,各人就連興趣都不一樣。另外,人格之間可能會吵架至打起來,例如自己會突然間左手打右腳,可能就是Alex在打Max。

在她上載的影片中,「主角」經常會改變,例如Alex可能會出現化妝,甚至有影片會突然轉換人格,令整個人言行出現改變,要看筆記本才知道正發生了甚麼事,令網民驚呼連連。

精神科醫生曾繁光指,多重人格障礙很難診斷,直言很多人「扮嘢居多」。(資料圖片)

她的影片在YouTube上大受歡迎,許多網民同情她的經歷,亦說她能以當事人身份解答很多網民的疑問,消弭不少誤解,甚至有網民稱「羨慕」她有多重人格,因為「好像有很多朋友」。不過,亦有網民質疑她是否真的患有多重人格障礙,因為患者不可能如此清楚各個人格,甚至出現互相溝通的情況。

就有關問題,《香港01》記者向精神科醫生曾繁光查詢。他直言,自稱多重人格障礙的人多數「扮嘢居多」,首先這種病極難診斷,人格之間不會如此了解,甚至有溝通。對於有網民提到她是精神分裂還是多重人格障礙,曾繁光就指精神分裂、人格分裂及多重人格障礙是三種完全不同的症狀,首先人格分裂並不算精神病,當一個人的行為完全違反個人信念,為個人或群體利益做決定時,就可以稱得上是人格分裂。

而精神分裂是較嚴重的精神病,多數在青春期出現,患者會出現幻聽、幻覺等,可能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多重人格障礙的真實案例比較少,患者會出現多個不同人格,多數是患者曾面對恐懼或突如其來的衝擊時,自己無法處理,就會產生出另一個人格來面對。而人格之間會突如其來轉換,一般不會知道彼此存在,「例如你突然去咗旺角,但自己唔會覺得奇怪」,生活上可能會出現很多空洞。

對於多重人格障礙患者,他們求診時要經過專業的心理分析來找出自己的不同人格,再為「他/她」改名,及找出性格等,所以在治療階段才會清晰知道情況,在治療時盡量將人格統一。

曾繁光同時提到,每逢社會推出有關多重人格障礙的電影,就會有很多人關注這個病,更甚會突然有很多人聲稱患有此病。他舉例,1957年推出的電影《三面夏娃》(The Three Faces of Eve)就是以這個病為題材,當時引起熱潮,有許多觀眾聲稱自己患有多重人格障礙,有人更自稱有100個人格,其中一個人格是自己居所外的一棵樹。有關於多重人格障礙的索償個案亦出現得愈來愈多,「有人發現很多個案的診斷者都是那幾個醫生」,於是惹人起疑。

有關影片在國外其實還引起了一些爭議。由於這類影片的點擊率非常高,YouTube的系統會自動向網民推薦影片,令人更易接獲到關於多重人格障礙的影片。另一方面,Twitter等社交平台亦會推薦YouTube影片供用戶觀看。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