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奴】回到最初海岸線 見證樓價升350倍 老街坊怎看填海?

撰文:陳諾希 黃偉民 蔡正邦
出版:更新:

香港這彈丸之地,山多平地少,過去百多年,政府多次填海以建更多房屋。130年來,本港約有7027公頃土地是透過填海取得,幾乎相等於一個香港島。當中,佐敦及天水圍都為其中一個為填海所得地。滄海桑田,回到最初的海岸線,望著無敵煙花景、漁塘風光消失,眼前視野被屏風樓遮蓋,當日的海邊「原住民」,對於填海起樓、明日大嶼又有何看法?
元朗屏山原居民兼著名時裝設計師鄧達智見證天水圍的變遷,感嘆兒時的人間樂土變得陌生;而於佐敦區開店的譚二根及鄭根棠均表示,填海前該區一度為渡船碼頭,場面人山人海,惟當時情景已一去不返。

+2

香港於1841年開埠,在1842年已有填海工程,至現時共有2.5%的土地都為填海所得,根據發展局提供的數字,由1887年至2017年10月,香港約有7,027公頃土地是透過填海取得,幾乎相等於一個香港島的面積。而九龍區有及新界本土位置分別有1364公頃及2864公頃都是填海以取得。

海岸線愈推愈前

回望過去,本港最先填海地為現時的中環,即皇后大道中及德輔道中一帶,前後共四期工程。現時的香港大會堂、中環海濱活動空間曾為一片汪洋,現時該區的人流已川流不息。除了中西區的變遷之外,油尖旺區及天水圍的改變亦都甚大,填海的沙石令區內風光不再,換來的卻是一幢又一幢的高樓大廈。由香港舊照片地圖組研究, Vivian Ngo 製作的香港填海地圖紀錄了本港多年來的填海過程,見證到海岸線愈推愈前。

天水圍,由昔日的漁塘,變成樓宇密集的新市鎮。(蔡正邦攝)
(蔡正邦攝)

鄧達智:𠵱家呢到係完全陌生

天水圍早於1980年末開始填塘工作,元朗屏山原居民兼著名時裝設計師鄧達智直言,屏山是伴他成長的地方,惟政府拍板發展天水圍時,將原有天水圍的歷史色彩徹底抹去,惜昔日畫面一去不返,不留半點雲彩。「以前附近睇得到嘅地方都係魚塘或者田,仲有條河。對我嚟講,就算唔係人間仙境,都係人間樂園,𠵱家呢到係完全陌生。」

訪問當日,鄧達智帶記者重返他兒時的玩樂聖地,包括屏山文物徑中的聚星樓及達德公所,回味往事。「我哋會爬上瓦頂玩捉迷藏,以前啲屋起得好密,所以一班細路都會爬上屋頂,逐間逐間屋咁跳過去玩,好開心。」填去漁塘後該區除樓宇外,亦有部分成為濕地公園及屏山文物徑。不過他指,天水圍現有的配套不足以配合現有的發展,而需要用到原本村內的設施。如未有足夠的停車場,因此居民都需租用村內的車位,影響村內的衛生情況。

+6

昔日佐敦道碼頭 現為高鐵西九龍站

九龍半島也是填海重地,現時高鐵西九龍站一帶曾為一個佐敦道碼頭,當年為人及車輛提供渡海小輪來往港島與九龍。不過,由於要配合填海工程,佐敦道碼頭於1996年停用,政府亦開始發展附近一帶。

(陳諾希攝)

位於佐敦文成街的糖水檔老闆譚二根,由街頭車仔檔推入店,見證該區填海工程前後的變遷。「以前天橋位係一個石灘,柯士甸站同西鐵站都係海。」譚老闆補充,佐敦變化偌大,當香港首次放煙花時,文成街還滿佈小販檔,食客可在街上吹著海風,邊吃東西,邊欣賞煙花,不過填海後昔日的風光不再,風景全被高樓大廈擋住。不過,即使填海後的住宅比以往多,加上新建的高鐵,惟人流都不及舊時。「填海係多咗人口、土地、商業嘅繁榮,但帶動唔到呢區嘅人流,一早話冇幫助。太遠啲人都係唔會行過嚟﹗又冇指示點行過呢邊,根本就忽視咗呢區。」

82歲的鄭根棠於區內屹立逾50年,見證區內變遷。(陳諾希攝)

82歲地產代理 見證樓價由兩萬升到700萬

現年82歲的鄭根棠,1965年開始於文英街開設地產代理店,親歷該區樓市大起大跌,由曾經2萬元一個600多呎的單位,到現時同一個單位需要700萬。不過,鄭根棠指,即使填海後附近用多變多,眼見生意比以前慘淡「未拆嘅時候好人山人海,好多人係海邊賣魚,好旺㗎﹗以前地鐵都未有,啲人要係到搭船過海,啲船都滿晒座。自從高鐵落成之後,食肆都冇生意」。鄭根棠直言,填海後該區人流比以前少,「以前一早就有好多船,多旺都係旺尖沙咀嗰附近,呢邊都冇影響,都幾可惜!」

市民對明日大嶼計劃反應各異

填海工程難免會泛起市民對自己居住地的惋歎,不過對於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18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大嶼山發展計劃各持正反意見。鄧達智擔心,填海會為資源錯配, 一旦填出人工島後才發現配套不足,此舉只會是填海的無底深潭,不斷蠶食海岸線。而譚老闆則認為,於發展及保育的取捨下,發展來得更重要。

擔心資源錯配 鄧達智:香港最終都係歸納返大灣區

對於政府的明日大嶼計劃,鄧達智擔心,此舉會令資源錯配,如政府興建一人工島並只為解決房屋供應問題,惟當發現人工島上未有足夠配套時,則有機會需再透過填海以取得更多地,令填海工程成為無底深潭。他認為,政府可選擇優先發展現時填海所得地,而又並未有完全發展的區域,如將軍澳。再加上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大灣區的發展,他認為,房屋政策就可藉此融入大灣區。「我好唔希望呢個計劃go ahead(進行),因為我哋融入大灣區,就應該係大灣區內發展同租地,rather than(而不是)用咁多錢建人工島,呢啲都係冇意義,因為我哋最終都係歸納返去大灣區。」

政府必先解決房屋問題 市民:人比海洋生物重要 

雖然譚老闆親歷過填海前後區內的興衰,不過他仍然支持明日大嶼計劃「世界上有樣嘢,就係有得必有失。你唔可以保留舊嘅嘢而希望又有新嘅嘢。」譚老闆認為,政府必要解決社會上的居住問題,加上庫房有儲備,即使預算再多,都是用在港人身上。「錢袋住唔用都係廢紙,𠵱家投資,遲啲咪有回報囉!香港好多地方都係填海出嚟,𠵱家咪幾好。」譚老闆認為,環保無疑是與政府發展有衝突,不過人始終比海洋生物重要,所以政府在實施政策上是需要有一定的取捨。

而對於政府的明日大嶼計劃,82歲的地產代理鄭根棠回應表示,「不敢想像」並指「用咁多錢填個島,好貴,真係用好多錢」,其後又笑言「不過我都睇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