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個】中大完成單孔微創機械人臨床研究 可提高手術精準度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微創手術面世多年,傳統儀器需透過4個小傷口做手術,新一代的單孔微創機械人手術,只需透過一個直徑約3至4厘米的傷口便能為病人做手術。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今日(13日)公布,完成首個以新機械人做手術的多專科臨床研究,為63位病人進行三個專科的外科手術後,證實新技術可提高手術精準度,令儀器能到達以往難達的位置。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組教授吳兆文透露,中大團隊被選為全球首間使用系統做研究,反映獲認同是微創手術的先鋒。(陳倩婷攝)

以往的微創機械人手術系統設有4支獨立機械臂,控制腹腔鏡和手術儀器,需透過粗幼如鉛筆的4個小孔傷口,將儀器放入病人體內做手術。最新的「單孔微創機械人手術系統」將機械臂數量縮減至一支,外科醫生只需將儀器放入一個直徑約3至4厘米的傷口,便能做複雜的手術。

中大醫學院公布,已完成了全球首項以「單孔微創機械人手術系統」進行的多專科臨床研究,在2016年至2017年間,以新手術系統為63名病人分別進行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泌尿外科及結直腸外科手術,無個案出現嚴重併發問題。

研究結果顯示,新系統的機械臂靈活性高,可360度旋轉,最深可伸延至24厘米,可伸至以往難達到的位置,包括鼻咽、喉及下咽部等,有助促進患者康復及降低併發率。

切清體內腫瘤 有助減低癌症復發機會

今次研究集中在三個專科進行,中大醫學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系助理教授陳英權指出,以往的儀器較大型,但耳鼻喉外科手術涉及的鼻咽、喉及下咽部均比較難到達,傳統要施行入侵性的破顎手術,手術風險較大,即使是上一代的微創機械人,亦不能盡用全部機械臂。

新儀器可容許醫生更仔細地做手術,以切除舌底腫瘤手術為例,醫生可利用多一支機械臂,拉開組織和黏膜以完全切除腫瘤,有助減低癌症復發的機會。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組教授吳志輝則指出,以往前列腺切除手術需在腹腔表面的傷口,繞過體內器官再到前列腺位置,新微創機械人可在病人會陰位置進入體內,更直接及快捷。

參與研究醫護團隊與接受新微創機械人手術的病人分享經歷。(陳倩婷攝)

中大正籌集資金 吳兆文對新機械人可引入本港感樂觀

單孔微創機械人在2016年面世,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獲挑選為全球首間為儀器進行臨床研究的團隊。吳兆文透露研究期間,中大共派出6名有經驗的醫生醫生飛往美國,每次用兩天時間,利用動物屍體學習操作新儀器。

吳又指,美國今年開始將單孔微創機械人應用在臨床上,一台儀器的成本約二、三千萬港元,中大亦正籌集資金,他形容為「全部都已經準備好」,對將單孔微創機械人於不久的將來引入本港表示樂觀。